第08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1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杨晶谈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
本报记者 敖 蓉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 杨 晶

  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方针政策,也是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任务。站在新的5年关口上,回顾“十一五”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辉煌成就,展望“十二五”美好前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杨晶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深有感触地说:“5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就是不让任何一个少数民族兄弟掉队,就是要让民族地区与全国共同迈入小康社会。”

  记者:过去,人们一提到民族地区脑海里浮现的就是“刀耕火种”、“贫穷落后”。但是,仅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民族地区就彻底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十一五”时期,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为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请问您是如何看待这些成就的?

  杨晶:回顾这5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从5个方面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一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三是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壮大;四是社会建设扎实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显著成效;五是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局部生态明显改善。

  一个值得骄傲的现象是,“十一五”以来,民族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每年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高于全国平均增速,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例如2009年,民族地区8省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619亿元,年均增长13.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014元,占全国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

  同时,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和服务业比重显著上升,经济发展的后劲进一步增强。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重大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比如,新疆的棉花产量居全国首位;广西是全国最大的蔗糖生产和综合利用基地;青海是全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云南是亚洲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

  这些进步,得益于国家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举例来说,“十一五”以来,国家共投入1670多亿元支持民族地区公路、水路建设,是“十五”时期的2.2倍。到2009年底,民族地区公路总里程达到88万公里,乡镇通公路比重达到98%,建制村通公路比重达到88%。青藏铁路、南疆铁路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新建铁路里程达到1万公里以上。

  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民生问题,率先在民族地区实行“两免一补”政策,目前民族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8.5%。新农合已经覆盖民族地区所有县(市、区、旗)。2006年以来,中央投入专项资金150多亿元,改善民族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条件。支持民族地区全面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扶贫工作成效显著。2009年,民族地区8省区的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已从2001年的3070多万人下降到1450万人。

  记者:“十一五”期间,一系列事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相继出台。在您看来,这些措施为民族地区带来了哪些帮助?

  杨晶: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重视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国家在制定实施“十一五”规划时,明确要求总体规划和各地各部门的发展规划要重点向民族地区倾斜。

  据统计,仅国家制定实施或支持地方实施的专项规划就有15个,包括《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规划》、《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以及《新疆南疆三地州抗震安居工程建设规划》、《云南省扶持莽人克木人发展总体规划》等,对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这些部署,国家将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全部纳入西部大开发范围或安排比照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使我国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充分享受到了西部大开发10年带来的成果和变化。仅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出台的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就有14个。这些文件,含金量高、可操作性强,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与此同时,全国生态建设规划的重点地区和重点工程绝大多数在民族地区。“十一五”规划确定的22个限制开发区域,有19个在民族地区,占86.4%。比如,继续在民族地区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进一步加大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力度,扎实推进青海三江源地区、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以及塔里木河等流域治理,使局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这些措施不仅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建设,更重要的是,使居住在这里的少数民族群众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

  记者:这几年,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是民族地区发展的亮点。我们知道,您经常到这些地区去考察,请您谈谈那里有什么新的变化?还面临哪些问题?

  杨晶: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我去过很多地方,给我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是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那里有个建新村,村里主攻3大产业,一个是辣椒,一个是薄皮核桃,一个是牛羊养殖业。除此之外,通过帮扶,一大批撒拉族群众走出高原,走出大山,他们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创业,通过开餐馆,出来的人占村里人口的比例接近40%。其实不止是撒拉族的群众,很多地方都坚持自力更生,寻找和大力发展地方的特色优势产业。

  而从整个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角度来说,“十一五”期间,国家共投入各项扶持资金37.51亿元,安排各类扶持项目1万多个。到2009年,640个村中81%的村达到考核验收标准,提前实现“四通五有三达到”的目标;预计到今年底,95%以上的村能够如期完成规划目标。640个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比2005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19.5%;人口较少民族聚居乡镇基本实现“普九”;近5万户农牧民告别了危旧房、简易房。通过规划实施,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特色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稳步推进,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呈现出生产发展、生活改善、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我国的人口较少民族群众多生活在边境地区,就这些地方的发展而言,“十一五”期间国务院专门批准实施的《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规划》,将边境136个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8个边境团场全部纳入了重点扶持范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0年来,扶持资金从2000年的1500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4.84亿元,10年累计安排15.09亿元。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增强,特色产业发展较快,边民收入普遍提高,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记者:“十二五”时期,依然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期。“十二五”期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杨晶: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既任重道远,又充满信心。

  任重道远,是指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特殊困难。比如发展差距仍在拉大,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还比较低等等。这些困难表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任务艰巨而繁重,需要我们全社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改变。

  但是,我们充满信心。这是因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经过“十一五”的持续平稳快速发展,民族地区已经站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今后,随着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和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发展的力度还会更大,而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信心更足,积极性更高。有这么好的条件,任何人都不能不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未来5年的发展感到信心十足、精神倍增。未来5年,我们要争取以一流的精神状态、一流的工作作风,不负重托,不负众望,全力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国共同迈入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