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版:读者之声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0年11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家点评
插上梦想翅膀 描绘未来蓝图
郭国庆

  经济日报对上海世博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宣传,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引发人们关于城市发展深层次问题的思考。经济日报来自世博会一线的报道,多角度挖掘、多样式表达各参展国的文化创意、现代科技水平和发展理念,符合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最新潮流,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崇高理想。看到这些报道,笔者不禁生发许多感触:

  一是城乡建设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需求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世界各国都在实施经济转型,我国也不例外。这种转型给城乡互动带来了机遇,城里的企业出于原材料供应、劳动力成本等考虑,到农村寻找投资空间;农民进城务工寻找发展机会、尝试新的人生体验。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如何让城乡人民生活得更美好?加强城乡互动十分必要。经济日报关于西班牙毕尔巴鄂案例、宁波滕头村案例等报道展示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并总结其借鉴经验,带给我们许多新的启发和思考。

  二是和谐城市与宜居生活互为依存。空气新鲜、交通便捷、和善友好的城市环境,是和谐社会追求的目标。经济日报“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报道展示的宜居家园、可持续的城市化、历史遗产保护和利用等,体现了尊重市民、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和尊重科技的思想。和谐城市的构建既需要城市管理者的合理规划、超前思维、科学发展,也需要广大市民的参与和互动,才能形成宜居的氛围。先是“我为人人”,才有可能“人人为我”。公德意识的增强,文明水平的提升,将为和谐宜居的城市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城市社会责任与城市营销共生共荣。世博会是城市营销和提升城市品牌的重要契机,广告宣传对于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固然重要,但是,人们更倾向于建设社会责任感的城市,向往自然环境优美、人际关系和谐、生活工作舒心而且具有安全感的城市。各城市纷纷借助世博会打造城市品牌,宣传城市优势特色,推广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名胜,这些都是十分可喜的现象。然而,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从经济日报对上海世博会的报道中,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这一点,那就是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形成和谐友好的城市氛围,应该成为城市营销的重中之重。

  四是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密不可分。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这种气质一方面基于城市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是保证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和提高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经济日报的报道使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在城市的同一个空间中,历史与现代出现了交汇,游人可以从古老的建筑中寻找到文化的记忆。在一些历史悠久的城市中,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就是对城市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当今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城市文化,如何借助城市文化创新推进城市发展,如何运用文化软实力来培育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所有这些,经济日报的精彩报道给我们带来了新思考、新课题、新感受。

  五是转变发展方式对城市振兴崛起至关重要。注重信息化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技创新、节能环保及其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这在经济日报关于世博会的报道中是“热门话题”。这些报道指出了城市科学发展、不断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粗放化、高能耗、污染环境和千篇一律的城市发展模式,是与上海世博会所展示的理念格格不入的。上海世博会所展示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新能源以及信息技术、城市交通等,都将对我国的城市建设提供借鉴。经济日报对零碳生活方式的报道,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能源日益紧张,减排任重道远,我们该如何用智慧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以生态助力城市发展?经济日报栩栩如生的相关报道,更进一步加深了读者的认识,也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感。

  世博会给城市的明天带来希望和梦想。经济日报的报道,不仅使我们看到了一幅未来城市的蓝图,而且也让广大读者更加深信:城市的未来源于现在,在今天看似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未来却会变成美好的现实。历史上的世博会,曾经给人们带来了蒸汽机、电灯、电话,带来了火车、飞机、航天器。相信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上智慧的种子定会在今后的日子里发芽、成长,并结出丰硕的果实,给社会带来丰厚的回报。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