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版:读者之声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0年11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者评议本报世博会报道和“世博特刊”———
展示世博风采 拓展发展视野
本报记者 赵 晶摄

  上海世博会开幕以来,本报密集推出“世博特刊”专版,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从经济、科技、文化、生态、未来城市发展等角度,对世博会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报道,倡导低碳理念,展现城市未来美好生活。“世博特刊”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一些热心读者来信发表感言。

传递世博信息

共享创新成果

  经济日报刊出的“世博特刊”既保持了大气厚重的风格,又融入了经济特色,营造了积极向上、文明和谐、充满活力的舆论氛围。具体来说,“世博特刊”有以下特点。

  一是新闻性与服务性相得益彰。“世博特刊”栏目设置合理,如《世博服务信息专递》、《观博人语》、《办博者说》等栏目鲜活生动、新闻性强,处处为读者着想。同时,“世博特刊”在版式设计和图片运用上大胆创新、勇于突破,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视觉享受。

  二是搭建了交流平台。“世博特刊”推出的相关专题报道,如“信息化与城市发展”、“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聚焦上海世博会科技亮点”等,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集中展示了世界各国在解决城市发展问题中的创新做法,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向世界各国学习先进经验的平台。

  三是积极引导舆论。世博会展示了许多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也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希望经济日报继续通过组织专家学者的解读、引导广大读者讨论等方式,让这些新的理念继续发挥作用,进而推动我国科技文化的创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焦作市支行 陈曾明)

建设生态城市

营造宜居环境

  经济日报刊发的“世博特刊”从经济、科技、文化、生态等角度解读上海世博会,读来令人振奋、发人深思。其中,一些对生态城市规划理念、城市生态实践案例的报道引起我诸多思考。

  从报道中看到,很多场馆都展现了城市建设最超前的发展理念、最成功的探索及最新的技术成就,体现着生态文明的内涵,并预示了生态化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如藤条编织覆盖而成的西班牙馆、竹子穿墙而出的印尼馆,表达了对自然生态的亲近和重视。又如“伦敦零碳馆”提出零碳概念,向人们推介生态环保理念;“沪上生态家”、日本“紫蚕岛”、德国“汉堡之家”等展馆,展示了应用新能源、节能减排的低碳生态新理念,体现了城市与生态环境的和谐。

  这说明,建设生态城市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吸取生态城市发展思路和经验,建设自然生态城市、营造宜居环境应该成为城市管理者思考的问题。

  建议经济日报在后世博时期继续倡导低碳、节能、生态的生活理念,展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为建设生态城市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吉林大学 邓瑞娟)

注重文化传承

丰富城市内涵

  近期,经济日报“世博特刊”推出了以“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为栏题的系列报道,刊发了《创新让城市文化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创意产业在文化的传承中创新》等文章,全面展示了各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不同文化间的对话,揭示了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承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探讨了如何将文化与城市发展有效融合,进而为城市发展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当前,城市面临着自身发展和文化传承的矛盾,城市记忆消失、富有特色的区域和传统文化不断被格式化的现象日益严重。在推进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统筹兼顾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等诸多因素,积极倡导多元文化的共生与融合,努力把文化融入到城市的发展之中,并将丰富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创意资源和文化产品,使其获得新的生命力,成为新的城市文化符号。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苗连琦)

促进城乡互动

共建和谐繁荣

  “世博特刊”推出的“经济转型与城乡互动”系列报道,通过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建设经验、探讨城乡互动发展,以达到探索更好的人类居住、生活和工作模式的目的;同时,专栏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城乡互动发展的范例,从中可以感受到城乡统筹下的和谐与繁荣,也使我们更加明确了未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方向。如《抓住世博机遇城乡统筹发展》一文写道,上海松江区打造出良好宜居的城乡环境,其发展重心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又如天津华明示范小城镇探索出一条推进大城市近郊区新农村建设的路子。

  这些案例让我们看到,城乡协调发展已经迈出了令人骄傲的步伐,城市与乡村之间正在进行良性互动,城乡居民生活越来越富裕。但我们仍不得不正视这样的现状: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仍然不均衡,城乡统筹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喜的是,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求城乡一体化新思路的良好机遇。对于我们基层干部来说,应该学习世博会上各地最新发展理念,结合地方实际,积极探索本地区城乡一体化路径。

  (重庆市武隆县黄莺乡人民政府 杨 娟)

解读建筑理念

提供宝贵经验

  经济日报精心组织特刊版面,对世博会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报道,尤其是“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系列报道,激励了人们对城市美好未来的向往,增强人们对构建环保、节能城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笔者认为,经济日报对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相关报道,融汇了世界各国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创新思维,为正在寻找城市发展最佳路径的决策者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是突出了对应用新技术的报道。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科技创新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将引领城市未来的发展。例如《演示未来城市生态住宅》中展示了再生材料使用、LED建筑一体化、绿化技术、光能、风能利用等先进技术,令人耳目一新。 

  二是深入解读了建筑理念。如《寄予美好愿望的建筑》一文中提到的“汉堡之家”,表达了一种可持续建筑文化的“隐藏的能量”理念,使用清洁环保的建筑材料,体现了一种可持续的城市社会及生活方式所具有的安全感、舒适性和人性化。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李树方)

延续世博价值

倡导低碳生活

  作为经济日报的忠实读者,我一直关注“世博特刊”的相关报道,其中《新技术从世博出发》一文给我印象深刻,虽然其主要介绍的是世博会上各国展示的各种新技术,但其中更揭示了较深层次的意义,那就是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环保,越来越深入地践行环保理念。

  从“世博特刊”的相关报道中,我们看到了上汽通用汽车馆展示的能实现“负排放”的新能源汽车;芬兰馆“冰壶”外墙上所用的复合环保材料;瑞士馆所使用的敏化太阳能电池制成的发光元件等等。这些新技术不仅彰显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进步,更可以看到小到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国家,为环保和创造绿色生活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虽然有许多节能环保技术还不能立即得以实现,但我相信经济日报的《新技术从世博出发》这篇报道将点燃大家对未来的憧憬,并有助于我们坚定不断进取的信心。一幅展示未来美好环保生活的画卷在我们眼前展开:人们开着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汽车在没有尾气污染的大道上行驶;家中安上了太阳能灯泡……

  笔者认为,世博会结束后,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讨论不应结束,相关思考应当延续和深化;学到的经验、教训应当总结和系统化,并体现在以后的城市化制度设计中;保留下来的建筑、展示、创意成果等也有待于深入推广应用。而最需要坚持的则是,发展低碳经济、营造宜居环境等理念应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北京城市学院 赵晨熙)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