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专题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0年11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索城市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路径
————2010中国城市科学发展论坛发言摘要(一)

 扎实提高城镇化水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 韩 俊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城镇化浪潮,过去30年我国城镇人口增加了4亿。今后30年,中国仍然处在一个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根据我们的预测,到2020年,我们的城镇总人口将会达到8亿,城镇化率将达到56%以上;到2030年,城镇总人口和城镇化率将分别达到9.3亿和93%以上。

  中国城镇化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城镇化发展方式粗放,对土地和资源没有充分集约利用;二是城市建筑设计理念不符合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

  城镇化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不协调。大量流动人口没有普遍、均等地享受城镇的各项公共服务。农民工渴望融入城镇和城市,我们要关注这样一种期待和渴望。

  确保进城的农民工在就业、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与城镇居民逐步实现同等待遇。第一,要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充分就业。合理稳定地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是大势所趋。今年以来农民工的工资大约普涨10%到15%,这个水平是企业可以承受的,提高工资要与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结合起来。第二,解决好子女就业问题。要让农民工的子女尽快融入城市,让子女融入学校,农民工融入企业,家庭融入社区,这样农民工就融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了,农民工的孩子能够融入城市的学校,这是农民工家庭融入城市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打开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的大门。第三,解决好农民工的居住问题。农民工的理想居住之地是县城的中心地区,但是就业又在大中城市,这是一个矛盾,因此产业分布要考虑中小城镇的发展。第四,探索农民工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些与城市户口挂钩非常密切的福利和公共服务,比如说低保,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从方向上来讲,这些公共服务要逐步覆盖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第五,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土地权。 

发展现代农业 夯实城镇化基础

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副司长 方 言

  农业在三次产业当中虽然占份额比较小,但是它的基础性战略作用越来越强,在城镇化发展中主要承担了维护生态的功能。

  从保障城市供应来讲,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充足供应是经济社会稳定的基本条件,它使我们在宏观经济调控当中能应对各种挑战,其中保证菜篮子产品供应在城镇化发展当中尤为重要。

  要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保持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必须下大力气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这是推进现代化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对于农业的制约因素来讲,突出表现在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以后,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而且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转移,这对农产品的生产十分不利。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优化资源配置。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环渤海地区,以及东北地区和京津地区,这些地区是发展农业的重要地区,要在都市农业上做文章。

  在推进现代农业和保证农产品供应过程中,要加快科技支撑。一是加强基础性科技创新能力,要提高科技产业化步伐。二是加强优良品种的改良,特别要加强大中城市菜篮子产品供应。三是要提高农业机械装备的整体水平。对于大中城市的郊区,还要提高现代农业的物流水平,加强信息化建设,产品要和市场对接。四是国家要不断调整投资结构,支持现代农业的发展。由于农业投入回报低,社会各渠道的投资基本都集中在城市,农村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滞后,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投入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公共产品的投入。二是建立重要的农产品基地。三是加强生态建设投入,生态建设投入对区域生态环境改善、促进农业科技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我国大宗农产品供给,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发挥农业的生态功能,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西部现代化宜居城市

银川市市长 王儒贵

  银川市位于西部地区的中部,城市化率达65%。银川因黄河而兴。银川平原降雨量只有200多毫米,但银川有黄河自流灌溉,形成了银川平原。银川市内有8万多公顷的湖泊湿地,每年有百万只鸟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塞上江南的景观。 

  银川是国家13个特大煤炭生产基地之一、国家西电东送四大电源点之一、国家循环经济实验区。近年来,以银东基地煤炭和电力产业为基础,以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下游产品为目标,银川市累计完成投资1000亿元以上,形成了煤炭开采、新材料、煤化工等产业发展基础。“十二五”期间,力争把银川市建成西北地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努力实现做大城市、做强产业、做美环境三个战略重点。 

  银川市要坚定不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着力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能源化工、生物制药、新材料、优质粮食、牛羊肉加工、水产品养殖、葡萄种植等特色产业,同时,银川市将努力构建现代服务业中心、交通运输中心、西部旅游目的地,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主导产业发展格局。 

  全市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宁夏地区羊绒年产量占全国50%。我们组建了三个羊绒集团,建立了三个羊绒研发中心,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高端研发和管理人才,培养自主品牌,银川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重要的羊绒生产和加工基地,实现了“精品羊绒在银川”的战略目标。 

  不断提升城市宜居水平。我们统筹城乡规划、建设,使城市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百强,生态建设和人居环境也走在前列。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以农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公共交通等民生问题为重点,着力改善民生。 

国有企业助力城市科学发展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刘纪鹏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核心问题是金融问题,金融已经和城市发展、城市化连在一起,金融业正在为城市发展注入血液。一些城市正向金融中心迈进,目标的设定与城市的规划、建设密不可分。 

  如上海浦东、天津、重庆,这些城市金融中心的打造与城市整体建设规划联系在一起。在发展中,金融业和城市的科学规划息息相关。金融业的硬件是必不可少的城市基础建设,金融业的发展规划同时与地区发展战略联系在一起,北京市确立的金融发展战略提出:“一主”是发展金融街总部金融,“一副”是发展东部CBD金融,“三新”是包括海淀区的科技金融、东二环的产业金融、丰台丽泽区的创新金融。 

  金融业发展的第三阶段是现代金融。金融在融资活动的前提下,它产生了股权化、证券化,并且开始形成交易和流动。

  虽然商业银行的借贷融资还起着决定作用,但在非商业银行领域,包括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广义的证券金融概念还包括期货,在这些领域的拓展和突破,会对我们发展地区金融、助推城市发展有新的启示。

  结构的调整、经济方式的转变,都要从金融入手,在这个领域里把握住了,未来就能成为金融中心。金融无处不在,产业资本,不论是国有还是民营,也都与金融业相结合。  

  一个城市要搞好资本运作,首先要理解现代金融。金融是虚拟的,如果这个社会都去搞现代金融,那么这个血液就没有依托的肌体了。现代金融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它具备可创造性。城市发展要转变增长方式,把握制高点,关键是选择融资方式,融资方式不仅要依托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要更多关注直接融资。 

  地方融资平台应该考虑的核心问题是现金流,就是要把现有的资源变成资产,把资产变成资本之后卖出,再培育新的项目,项目再争取上市,这样的运作过程就形成了地方金融助推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政府的投资公司要发挥更大的作用,把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为当地造福。 

产业发展要满足城市需要

中共哈尔滨市委常委、副市长 王世华

  哈尔滨市作为老工业基地,大城市、大农村、大工业、大农业共同发展,相辅相成。全市既有百年历史的老城区,又有辽阔的县域经济,通过实现北越、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全市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高度契合,实现了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求发展。 

  第一,以科技创新,特别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引领发展方式转变。哈尔滨市科技基础雄厚,在松花江北部打造了占地130平方公里的科技创新城。全市通过加大政产研合作体系建设,重点突破节能减排、电站成套设备等关键技术。同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的牵动作用,以大企业、高校和研究院所为主体,组建了风电、核电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目前已研制生产出混合动力汽车等新产品。 

  第二,抓住重点,以产业集聚推动工业集约化发展。哈尔滨市初步构建了装备制造、医药食品、化工、新材料四大产业,四大产业增加值已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3.2%。国家级开发区工业总量已占到全市50%以上,全市在松花江南部打造起占地462平方公里的哈南工业新城,优化整合了6个区县市的工业资源。将现有57个园区归并整合为20个。同时,全力推进哈南工业新城等156个大项目,总投资达4000亿元以上。

  第三,以生态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全市把松花江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战略总纲。同时,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开展建绿、还绿、护绿等绿化工程。今年,新增绿地800公顷。 

  第四,以基础设施建设和高端产业提高中心区的承载能力。全市利用三年完成老城区路网改造,棚户区拆迁改造,地下管网和相应基础设施改造。今年,全市投入500亿元,改造345万平方米棚户区。

  第五,推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全市把强县确定为建设现代大都市的战略之一。全市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资本向重点产业集中,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县域发展着眼于承接中心城区的产业转移。到2015年将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制度,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县域城镇化水平达到40%以上。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中共东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冷晓明

  近几年,东莞市以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建设富强和谐城市为战略,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核心,在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 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76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31亿元,进出口总额942亿美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45元,人均纯收入13061元,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的前20名。

  东莞市坚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以产业升级带动城市升级。 

  完善产业发展政策,系统制定了东莞市科学发展的政策框架。2008年以来,全市出台了关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以及26项具体政策。这些政策主要包括产业导向、支持重点产业、推进加工贸易转型、支持科技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和利益协调等六大类。成为指导和推动东莞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支撑。 

  打造产业升级的载体。2001年以来,全市加大土地资源的统筹和整合力度,先后集中开发了松山湖产业园,东莞市生态园等三个产业园区,并以此为载体,引领东莞市产业升级。

  加大产业扶持力度。2006年,全市实施科技东莞工程,由市财政每年拿出10亿元,支持科技创新。2008年,全市出台“六个10亿元”举措,帮扶企业转型发展。

  突出转型升级重点。全市将港、台资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作为重中之重,建立起政府服务、政策支持、技术提升和市场拓展四大机制,搭建起政策研讨和辅导平台,品牌培育和推动内销平台,生产力促进和提升平台,推动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 

  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全市采取政府出资,高校技术入股的方式,建立起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等10个公共创新平台。采取财政资助的方式,与相关院校合作搭建起11个行业性创新平台。全市四级以上技术中心达到162个,其中省级以上71个,外资企业设立研发机构183个。2009年,全市科技企业达到2942家,高新技术产值216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2%,均位于广东省第二位。东莞市连续六年被评为国家科技先进市。

实现人口双向流动 加快城镇化步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刘 勇

  推动中国城镇化进程需要解决一系列体制和机制方面的问题。 

  第一,中国要促进城镇化发展,首先要尽快恢复和加快设市进程,同时要改变设市的模式和方式,因为它影响了城市化的进程。近年来,加快城市化步伐,以小城镇为核心,设市的进程在放缓。城市数目从2000年的668座减少到现在的654座,而小城镇的数目却增加了五六千个。在设市的过程中,不论是城市还是城镇,设计规划框架都很大,建筑密度很低,整个城市的产值密度也很低,浪费了很多资源。如果这样发展下去,粮食生产面临巨大挑战。要解决城市盲目扩张问题,需要改变发展模式。国外的设市模式是划块设置,根据城市规模、建筑区域设市,否则管理跟不上,资源浪费也非常严重。  第二,改革户籍制度。农村人口到城里来,城市人口为什么不能到郊区和农村去?现在的户籍制度是城市人口到农村去也受限制,未来的改革方向应该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也合理地向农村转移,这样城市化才能均衡发展,户籍改革要实现人口的双向流动。

  要建立这样一种流动机制,最关键的还是要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土地制度是制约人口流动的根本原因。这些体制的改革可以先行一步,在全国探索出一些经验来,这样能够促进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第三,尽快开征房地产税。房地产税实际上是对城市所有的建筑征收的一种费用,而且房地产税是地方税种,一个城市如果要运行的话,从规划到运行都需要成本。如果整个城市支付这些成本没有一个相应的税收,城市发展就是盲目的、求大求洋的,城市的规划和扩张也都是无序的。而房地产税每年是稳定的,按照国际惯例征收以后,将对整个城市运行成本的管理有一个基本的约束。 

努力建设中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

中共郑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丁世显

  郑州是一座充满发展活力的城市。2009年郑州经济总量达到3308.5亿元,同比增长11.4%;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521.7亿元,同比增长12.3% 。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4.8亿元,同比增长18.9%。今日的郑州一跃而成为知名度、美誉度、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的我国中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

  近年来,全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做强做大汽车和装备制造、物流商贸、文化创意旅游和电子信息四大战略性支撑产业,改造提升纺织服装、食品、煤电等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电动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建设商贸都市的目标,加快实施《郑州市现代化商贸城建设总体规划(2009—2020)》,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科学制定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强力推进蔬菜、花卉和畜牧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比较效益。产业结构在调整中进一步优化。二是着力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全市坚持把城镇化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按照功能、产业、生态、空间、体制兼顾的新型城市理念,着力推动人口向城镇和农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集聚区集中,努力构建产城融合、城乡一体、三产协调、组团发展的新型城市和新型现代城镇体系。2009年末,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3.4%。三是着力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9.4%,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4%。四是着力构建民生福利评价体系,切实改善民生。2009年,全市用于与民生相关的财政支出达到171.6亿元,同比增长28.3%。五是着力构建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努力打造宜居城市。近年来,全市积极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009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8%。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2天。六是着力构建科学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创新体制机制。近年来,全市着力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评机制。强化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指标,将社会民生环境等指标确定为总指标的65%。 

  郑州是一座焕然一新的城市。近年来,全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不断加大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投入力度,积极构建中心城市、卫星城、重点镇、一般建制镇和农村居民点协调发展的五级城镇体系,城市的枢纽地位不断强化,综合承载能力和城市品位显著提升。2009年,市区新建公园3个、游园16个,植物园一期竣工开园,新增绿地561万平方米,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4.5%;人均公共绿地达到9.7平方米。强力推进郑州新区核心区郑东新区的建设。2009年底,郑东新区建成区面积已突破60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6.6亿元,入住人口突破30万。加快新型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形成以郑州中心城区为核心,各卫星城和中心镇众星拱月、有序发展的城市化格局。

  到2020年,我们将把郑州市建设成为国家综合交通、通讯枢纽和现代物流、商贸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科研、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 

大力倡导低碳建筑

国家发改委国土和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肖金成

  我们现在处于快速推进城镇化的阶段,为什么要快速推进?因为我们国家现在的城市化水平是46.6%,全世界的城市化水平是50%,我们还达不到全世界的平均水平,这就是我们的城市化背景。城市化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的一个过程,转移到哪里?我们的国土面积很大,但是实际居住空间并不多,因此我们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是一个人口聚集的地方,人口聚集的地方形成了很多城市,我们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集中发展、集群发展、集约发展。 

  中国的国情是人口多,空间小,因此我们要采取集中发展模式,向城市带集中,比如沿海城市带、长江城市带、京广京哈城市带等。向城市群集中,比如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等。在城市群里,小城镇能发挥很大优势,小城镇成本的优势得到强化,在区位差不多的情况下,制造业的零部件就可以集聚在小城镇。 

  实现集群发展。产业集群能有效降低物流成本,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实现近距离配套,集群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发展循环经济和现代物流业。 

  实现集约发展。开发区一定要集约发展,集约利用土地。在城市化过程当中,土地是最紧缺和宝贵的,我们要有效地利用每一寸土地。在城市建设模式上,不能都是“花园式”城市,如果规划过于低密度,我们的城市化就很难实现。设想几亿人在未来二十年要转移到城市居住,这些人在城市怎么住?我们要建设紧凑型城市,降低城市建设成本,因为规模越大,城市道路就越长,需要的车辆就越多。城市紧凑,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金钱。

  集约发展要提高单位土地面积投入和产出,工业区对工业占地要有标准。住宅要提高容积率,大城市一定要建更多的高楼大厦。要向空中和地下要绿地、要环境。高楼要有三四层地下室,这样才能容纳更多的人。倡导低碳建筑模式和低碳生活模式。紧凑型城市就是低碳城市,集约发展还包括高效农业和低碳农业。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