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1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看着铁路高速发展,心里特别自豪”
本报记者 郑明桥 通讯员 刘振宇

  开栏的话 过去的五年,发展极不平凡,成绩来之不易。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战胜严重自然灾害,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民生不断得到改善,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新进展……这些变化体现在我国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本报从今天起开设“我的五年”专栏,以普通人的视角,讲述“十一五”以来的亲历故事和切身感受,从不同侧面反映“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变化。欢迎广大读者积极参与,提供稿件和采访线索。

  “绿皮车”曾是旅客列车的代名词,不同颜色的火车皮代表着不同的时速,也见证了中国铁路在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5年来的飞速发展。29岁的陈媛,是武汉铁路局武汉客运段武广高铁乘务组的一名列车长。2003年毕业后从乘务员做起,成长为一名高铁列车长,陈媛把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铁路。

  “我从小在铁路边长大,那时候坐的火车都是‘绿皮车’,直到我去郑州上学才开始坐‘红皮车’。”陈媛爽朗的笑声中饱含着对铁路的深厚感情。

  “从‘绿皮车’到‘红皮车’,我见证了铁路的时空跨越,也在感受着铁路的跨越发展。”陈媛说。

  2005年3月,新的武汉铁路局成立,随即开行了局内第一趟全列硬卧直达列车Z12次,陈媛成为首批乘务员,“这时候,列车已经是‘蓝皮车’了,时速达到160公里,车内设施和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一年后,“通过内部层层考核,我成为一名副车长,负责协助列车长应对各种突发状况。”陈媛发现,“车速越快,对铁路的要求越高。”

  2007年6月1日,是陈媛终身难忘的一天,武汉铁路局第一趟动车组D124次从汉口火车站始发,时速达到250公里的“白皮车”————“和谐号”列车正式运行。“那一天,我光荣地成为一名列车长,感觉到肩头的责任更重了。” 

  2009年4月,合武铁路通车,武汉到合肥从8小时缩短到2小时,到上海从19小时缩短到5小时;2009年10月,武康二线动车组上线运行,武汉到襄樊从4小时缩短到2小时,到十堰从7小时缩短到3小时;2009年12月26日,世界上里程最长、时速达350公里的武广客运专线投入运行,武汉到广州从11小时缩短到3小时08分。

  “这是我在铁路工作这么多年连想都不敢想的速度。”陈媛告诉记者,“武广高铁开通后,京广线货运能力提升了10.9%。往年春运,京广线为了多开客车运送旅客,总要大量缩减货车。今年春运期间,武广高铁为京广线腾出了货运能力,武汉发往广东的货车比往年多运送了24万多吨货物。”

  “十一五”期间,是湖北铁路建设投资规模最大、开工及建成项目最多、项目等级和标准最高的一个时期。说起过去5年铁路的发展变化,陈媛开心地笑了,“拿我们湖北来说,武汉北编组站、京九电气化、武九电气化、武汉集装箱中心站、武汉动车基地等大约有33个铁路项目先后完成,听说总投资超过1500亿元。”

  “十二五”期间,湖北铁路建设项目将达到30个,建设投资规模达到2798亿元。到“十二五”期末,湖北铁路营运里程将达到5852公里,形成至省内城市0.5—2小时,至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成渝等全国重要经济区域3—4小时快速客运交通圈。一个以武汉为圆心的高速铁路网,正环环相扣,逐步形成。

  “现在,武汉到咸宁、孝感、黄石、黄冈的4条城际铁路都在建设中,建成通车后,两地间都在30分钟以内就能到达。”陈媛说,“看着铁路高速发展,心里特别自豪。和高铁一起成长,是我最好的人生体验。”

  投稿信箱:jjrbjzhb@yahoo.com.cn

  投稿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纸坊东街2号记者部“我的五年”栏目

  邮编:100054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