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家电业版图上,一出“中部崛起”的大戏渐入高潮。
从最初的美菱、荣事达“家电双雄”,演变到家电业“十朵金花”,海尔、格力、美的、三洋、长虹等国内外家电企业的纷至沓来,大规模投资建厂,成就了今日的行业盛况,安徽合肥由此成为国内家电品牌集中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近期,记者用一周时间走访园区、深入企业、组织座谈,形成如下认识:合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紧抓产业、资本转移的机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升级,家电业结构得以优化、水平日益提高、后劲不断增强。这块家电业热土不仅还要热下去,而且热土正在变高地。
有效承接形成优势
合肥素以轻工大市闻名,当地家电业发展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十一五”期间合肥家电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有数字为证。纵向比,2005年合肥家电业产值145亿元,2009年产值554.22亿元,位居合肥八大支柱产业之首。横向看,2009年,合肥冰箱、洗衣机、空调、彩电等家电四大件产量达3096.7万台(套),跃居全国城市第一。
与之相应的则是合肥市规模以上家电企业数量的快速增长。2005年24家,2009年122家,2010年预计达150家。
“现在,正是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资本转移的大好时机。”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表示,合肥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确定的核心城市之一,要抢抓机遇、担当重任、强化自身,努力在示范区建设中发挥核心带动作用。
在“工业立市”战略的指引下,合肥市高起点、大规模、有针对性地承接家电产业转移:合肥海尔工业园主导产品冰箱、洗衣机、空调、彩电年设计生产能力均达200万台(套)以上;美的—荣事达冰(箱)洗(衣机)工业园成为全球最大的冰洗生产基地之一;长虹—美菱高新产业园成为亚洲最大的单体单班年产400万台冰箱生产基地;合肥格力一期项目年产空调达420万套。
在集聚一大批知名品牌的基础上,合肥以品牌为龙头,强化核心零部件配套能力,打造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合肥也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家电产业基地”称号。
技术改造如火如荼
为推动产业升级,沿海地区加速“腾笼换鸟”;为承接产业转移,合肥积极“筑巢引凤”。
“承接产业转移不是沿海产业简单的复制与照搬,而是产业改造的过程、升级的过程、结构调整的过程。”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存荣说,沿海地区以往形成的低端制造出口模式已难以为继,合肥不能再走老路子。
家电企业在转移中有着扩能升级的发展需要,合肥市则根据产业政策导向、环保要求等设置准入门槛,两相结合,实现的是企业与地方发展的双赢。
为了科学承接产业转移,加速新型工业化过程,合肥市积极组织实施“双千工程”:力争到2012年,组织实施超过1000个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项目,引导超过1000个企业高强度投入,提升企业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使其进入国内领先、世界先进行列。
在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总投资175亿元的京东方第6代TFT—LCD生产线即将量产;投资20亿元的鑫昊等离子项目、总投资125亿元的彩虹合肥高世代TFT—LCD玻璃基板生产线项目也在抓紧实施。
随着京东方合肥6代线项目的实施,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13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已陆续入驻新站,一条“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路线日渐清晰,合肥家电业也由此实现重大升级。
努力实现创新驱动
在承接家电业转移中,合肥因势利导,赢得了一个优势产业。
但合肥同样面临着考验:仅停留在制造环节难以在价值链上分享丰厚利润;产业的发展亟待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合肥家电业正处在从制造向创造跃升的重要关口。大力加强研发中心建设,已成为合肥家电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抓手。
合肥家电业现拥有美菱、荣事达、合肥海尔等3个国家级技术中心,企业从事研发及相关人员约占企业职工总数的20%,研发投入约占销售收入的4%。美的等企业纷纷把研发中心移向合肥,将进一步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步伐。
合肥有高等院校59所,国家、省部属科研所200余所,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余万,为家电业发展提供了技术创新的源泉和保障。随着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与家电企业合作的日益深化,科研成果将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随着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合肥家电业必将厚积薄发、提速升级,凝聚更多的创新能量,迸发更大的创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