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品档案
公安葡萄因产地主要集中于湖北省公安县而得名。其个大、多汁、味甜美,产量、质量连续多年居全省前列,深受市场欢迎。传统种植理念认为,葡萄的主要产区集中在北方,南方由于高温多湿,相对不宜种植。上世纪80年代末,公安县埠河镇农民开始引种葡萄,通过不断试验摸索与技术创新,获得成功。经过20余年的探索,该县葡萄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发展成为年产值近4亿元的特色产业,并形成“荆秋缘”、“荆楚天心眼”等葡萄品牌。
湖北省公安县埠河镇,沿途尽是望不到边的葡萄园,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芳香弥漫。
埠河镇天心眼村的江书仁从2001年开始试种葡萄,他不仅依靠葡萄发家致富,还被评为全县的“种植大户”。江书仁说,以前种植棉花每亩年收益2000余元,而改种葡萄后,每亩地的年收益可达1万余元。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的埠河镇天心眼村开始尝试种植葡萄。
胡志华是天心眼村最早种植葡萄的,1992年,他试种了几分田的葡萄获得成功。当地村民纷纷效仿。尝到甜头的葡萄种植户,又开始引进“高麦”等葡萄新品种,效益明显高于传统农业。短短几年,天心眼村356个农户转向种植葡萄,并成为埠河葡萄第一村。
天心眼村致富的实例,使公安县埠河镇看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途径。公安县的葡萄种植规模从2004年起,进入快速发展期。目前,公安县葡萄种植面积达4万亩,年产值近4亿元。
葡萄的主要产区在北方,南方高温多湿,相对不宜种植。公安葡萄产业为何能做大做强?“技术创新是关键。”公安县农业局局长赵伯恭介绍,县里起初种植的品种为京亚“巨峰”系列葡萄,但水土不服,遭遇种植瓶颈。现在又引进了抗性好、颗粒大、口感好的欧美品种“藤稔”,俗称“乒乓球”葡萄,种植面积近6000亩。葡萄栽培品种由过去的两三个扩展到10多个,销售时段由过去的30多天延伸到90多天;在种植模式上,加快引导发展大棚等设施栽培。目前,全县葡萄设施栽培面积已达2.5万亩,占葡萄面积的60%。
在生产技术上,公安县加强与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等院校的合作,聘请专家担任技术顾问,大力推广“双向调控”、“双禁栽培”、“葡萄套袋”、“三沼”综合利用等先进栽培技术,提高产量质量。
与此同时,葡萄专业合作社和协会为全县的果农提供技术、品牌、销售上的服务,有效促进全镇葡萄产业的健康发展,成为全县9000多户葡萄种植户的“娘家”。
2004年,以荆州市金秋农业高新技术有限公司为载体,有关部门成立了荆州市葡萄产业协会。近5年来,该协会为果农提供优质葡萄种苗300万株,农药肥料6000多吨,销售葡萄40多万吨。
“我们葡萄成熟时间较北方产区提早一个月左右,而较广西晚一个月左右。7月上市的埠河葡萄恰好与南北两产区葡萄上市时间错开,作为江汉平原规模较大的葡萄生产基地,埠河镇葡萄的销量很好。现在每年7月中下旬,埠河镇葡萄畅销各地大中城市。”身为种植能手和经纪人的何一方对此信心十足。也正是看到了这一广阔的市场,围绕公安葡萄产业应运而生出一批中介组织和经纪能人。
公安县还依托荆秋缘葡萄交易中心,根据种植分布情况,在全县建立大小葡萄交易市场20多个,组建的规范化专合组织3个、成员1500多人,网络客商200多个。今年葡萄上市期间,全县有300多个经纪人通过努力实现全县数万吨葡萄在一个月内售罄。
通畅的销售渠道,贴心的技术服务,使得越来越多的当地农民通过种植葡萄致富。东岳观村村民樊明兵说,“我们这边都是葡萄基地了,都在种葡萄前景一片大好。”今年3月,樊明兵投资16000元种了3.6亩地的葡萄,预计到明年受益,每亩地可收获四五千元钱,基本实现回收成本。到第三年每亩地产值约为八九千元,远超过他在外打工的收入。
随着近年来公安县被列入“全国星火富民工程”万亩无公害葡萄生产示范基地等发展规划,该县发展葡萄产业的信心更足。县委书记张万超介绍,公安县将建设1座万吨以上规模的保鲜库,兴建葡萄汁、葡萄酒等加工企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力争到‘十二五’末期,全县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产值30亿元。”张万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