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0年11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心镇崛起正当时”系列述评①
小镇担大任
本报记者 万建民 黄 平 王小聪

  编者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大量现代工商业聚集于乡镇,并吸引人口不断聚集。在大城市和城市群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将以中小城市和中心镇建设为重点,把具备条件的农业人口有序转为城镇人口,充分发挥中心镇、小城市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战略节点作用。

  中心镇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中心镇如何从“乡镇”长成“城镇”?本报从今天起推出“中心镇崛起正当时”系列述评,同时将在“区域经济”版深入报道中心镇发展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敬请垂注。

  作为我国基层的一级政府机构,乡镇在人们的心目中往往和“小”联系在一起。然而,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今天,事情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我们要说:小镇不小。

  从人口规模来看,在东南沿海地区,常住人口达到二三十万的镇并不少见。2004年的一项统计显示,人口超过20万的镇有43个,30万以上的镇有10个,广东东莞的虎门、长安,深圳的布吉3个镇,常住人口甚至早已突破50万。按照现行的统计标准,市区人口20万到50万的,为中等城市。这样一批具有中等城市人口规模的镇,还能用“小”来形容吗?

  从工业集聚、吸纳就业来看,这些镇里规模以上企业多达数百家,很多企业在各自的领域内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水平都处于数一数二的位置,很多镇还形成了“一镇一品”的产业集群,这些工业的集聚,吸纳了大量农业人口,很多镇的外来人口已经远远超过了所在户籍人口。          

 2008年财政收入千强镇平均吸纳4.4万非农产业就业人员,和县级市的4.74万人非常接近。这样一批大量集聚工业、吸纳就业的镇,还能用“小”来形容吗?

  从经济规模来看,这些镇的地区生产总值动辄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财政收入也大都在数亿元甚至数十亿元。这已经相当于我国一个中等发达的地级市水平,大多数县级市都难以望其项背。2008年财政收入千强镇共计创造税收4027.8亿元,而县级市共创造税收4997.9亿元。这样一批经济实力“富可敌市”的镇,还能用“小”来形容吗?

  当然不能。然而,我们说“小镇不小”,并非单纯指其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扩大了,更重要的是作为连接城乡的战略节点,一些乡镇尤其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心镇,在促进城乡要素资源双向流动,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实现农村现代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小镇”无疑担当着“大任”。

打通城与乡的连接点

  在上一轮快速推进的城市化建设热潮中,人们似乎更多地关注大城市。

  直观上,大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人们往往感叹其现代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的城市相比几无区别。无论是集聚人口还是集聚工业,大城市的环境承载空间已经越来越狭小。

  到2008年底,我国的城市化率已达到45.68%,比1991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左右,也就是说每年我国要新增城镇人口1300万到1500万。按我国人口峰值达到15亿、城市化率达到70%计算,未来一段时间,城市人口还要增加5亿多,几乎相当于现有城市人口要翻番。这么多的新增人口,主要依靠大城市来承载,是难以想象的。

  “今后城镇化的发展重点,主要是内地的一部分地级城市以及县城和中心镇。”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认为,对于农民转移来说,中小城市的门槛比较低。

  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加快发展中心镇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新型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结合点就在中心镇,就是要把中心镇培育成为小城市。”浙江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盛世豪说,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两集两提高”的具体目标,“两集”就是人口集中、产业集聚;“两提高”就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最后达到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长远目标。广东省也以中心城市和中心镇双轮驱动来推动城市化。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表示,早在十年前,广东省就有意识地培育发展了100个中心镇。

  有专家分析说,过去很多地方强调“城市化”,现在更多地强调“城镇化”,从“市”到“镇”,一字之变,体现的正是发展重点从大城市转向中小城市的转变。

  事实上,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小城镇的发展。1994年,六部委下发《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各地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大事来抓,“小城镇,大战略”对当时发展乡镇企业、开拓专业市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起了重要作用。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下发,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小城镇的重大意义,强调以市场为导向、产业为依托,科学规划,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协调发展。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城乡统筹发展,全面贯彻“五个统筹”的要求。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城镇化的发展重点自然要转向中小城市和中心镇。只有把中心镇这个连接城乡的战略节点打通了,城乡分隔的二元结构才能慢慢融合,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有倾向性地加大对中小城市的投入,加快把中心镇培育成小城市,关系到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让“乡镇”长成“城镇”

  无论是城镇化还是城乡一体化发展,本质上都是要让农民进城,把农民转化成市民。但农民怎样进城、进什么样的城,却值得思考。

  从发达国家看,小城镇是承载城镇人口的主体。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办公室主任李兵弟做了一个比较:德国的城镇化率现在是97%,70%的人居住在小城镇。美国约有50%以上的人居住在5万人以下的小城市、小城镇。而根据我国2008年的统计数据,居住在小城镇(包括县城和建制镇)的人口是2.6亿,占全国的20%,占城镇人口的40%,另外60%的城镇人口居住在城市中。“这说明我国的小城镇发展明显滞后。”李兵弟说。

  从经济实力看,很多中心镇已经远远超越小城市。以广东为例,2008年,广东全省有28个乡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但全省67个县中,地区生产总值不到100亿元的有47个;财政收入超过2亿元的乡镇有58个,而财政收入不到2亿元的县却有37个。

  然而,由于体制的制约,这些中心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并没有真正实现“城镇化”,现代城市所应有的公共服务功能在中心镇普遍比较薄弱。虽然经济上差距不大,但中心镇在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上和城市相差甚远。这是人们过度集中到大城市,而不愿意居住到小城镇的根本原因。

  当前,我们的土地建设用地指标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小城市和中心镇分到的指标非常少。同时,中心镇虽然财政收入高达数亿元甚至十几亿元,但自身可用财政资金非常有限,绝大部分都上缴给上级政府。譬如,浙江诸暨市店口镇2009年财政总收入8.7亿元,镇里实际可用的只有1.7亿元。这些现实的原因大大制约了中心镇的城镇化建设。

  应该看到,中心镇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方面,全国1.5亿农民工中,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到60%,他们既难以在大城市定居,又不愿意回到农村,通过门槛较低的中心镇融入城市生活,是他们比较现实的选择。另一方面,目前一些大城市的环境承载量已经趋于饱和。这两股力量推动着中心镇加速发展。

  陈锡文建议,一是要把建设用地指标适当向中小城市和中心镇倾斜,引导产业布局向这些地方转移;二是要加大中小城市和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而后者更需要通过推进财税、金融等领域的体制改革,使中小城市和中心镇有能力做这些工作。

  惟其如此,传统的“乡镇”才能成长为现代化的“城镇”,而不仅仅是制造业工业园区和品种单一的商贸城的承载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