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0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成渝经济区建设步伐加快
本报记者 谢 兴 冉瑞成

  近年来,川渝两省市积极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2007年4月,重庆和四川签订《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同年8月,重庆联手四川共同举办了首届川渝合作高层论坛;2008年10月又签订了《关于深化川渝合作、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的协议》;2009年11月,第二届川渝经济合作与发展论坛在成都举行。

  成渝地区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是西部现代工业的首发地。改革开放后,成渝经济区内经济社会联系紧密,核心区域自然地理单元完整,合作历史源远流长,两地合作密切,民间以企业家为主体的交流合作十分频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成渝经济区的发展翻开了历史性的一页。

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成渝经济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规划范围包括重庆“一小时经济圈”、万州、梁平等31个区县以及四川所辖成都、德阳、广安等15个市,区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聚集区,也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

  西部大开发的10年,是成渝经济区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10年。据统计,2009年成渝经济区常住人口9266.8万人,GDP达18756亿元,人均GDP为20240元。而在10年前的1999年,四川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不过3649亿元,重庆只有1492亿元。

  经济实力的增强,首先得益于外资的迅猛增长。仅重庆,1999年至2008年累计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930个,吸收合同外资11.81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67.63亿美元。2008年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35家,合同外资金额27.95亿美元,是1999年的5.5倍,实际使用外资27.29亿美元,是1999年的11.4倍。截至2009年12月底,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113家进入重庆发展,惠普更是将结算中心迁入重庆两江新区,预计每年可为重庆提供40亿至50亿元税收。

  西部大开发10年来,成渝经济区,尤其是重庆的工业经历了扭亏脱困到夯实基础,再到快速发展三个阶段,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10年来,仅重庆一地,工业销售值已由1999年的1234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6583亿元,增长4.3倍,年均增长20.4%。工业增加值由1999年的467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2050亿元,增长3.4倍,年均增长18%;工业利润由1999年的10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270亿元。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数从67.7%提高到195%,提高127.3个百分点。此外,工业发展后劲越来越强,节能降耗成效日益明显,工业布局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如今,随着两江新区获批,惠普笔记本生产基地顺利投产,富士康、广达、英业达等笔记本电脑加工巨头落户西永微电园,重庆已成为世界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之一。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表示,“目前,成渝经济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约5%,到2020年,预计川渝两地GDP将达5.5万亿元,GDP比重将占到全国的近8%,基本具备构成一个经济增长极的基本特征。”

经贸互动如火如荼

  近年来,川渝两省市积极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特别是2009年11月,四川省省长蒋巨峰主持召开“加快环渝腹地经济区块建设”座谈会,要求“环渝腹地的达州全市,以及广安、泸州、资阳、内江、遂宁的部分县区市主动融入重庆都市圈,通过努力成为重庆的‘菜篮子’、引入重庆的‘车轮子’,主动为重庆的发展服务,分享重庆的政策,来实现共赢”,制约成渝经济区发展的行政壁垒逐步被打破。

  在广安,“小车跑成都,大车跑重庆”已成一大特色。2009年,广安市共引进重庆项目280个,占全市签约项目的52%;到位资金69.6亿元,占全市招商到位资金的33.7%。此外,重庆也成了广安劳务、农产品的重要输出地。

  而对重庆的企业来说,依托四川资源也为自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今年5月10日,重庆山洞工业园投资50亿元,抱团迁建安岳。据项目负责人介绍,川渝地区此番联姻,不仅是两地经济合作的一项重大举措,也将极大地推动安岳县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为安岳县经济的迅猛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据统计,近年来,川渝两地企业相互投资近1000亿元,已互为对方的内资投资者。重庆诸多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企业纷纷选择在毗邻重庆的四川市县投资发展。此外,通过各类展会开展合作更成为了川渝各区市县的首选,在今年的“渝洽会”上,四川达县共揽得总投资额达28.3亿元的招商项目,并与重庆江北区结成友好区县;而在去年成都举行的西博会上,仅重庆北碚、沙坪坝、南川、酉阳4区县在西博会上推出招商引资项目就达117个。

  “重庆和成都原来都是四川管辖下的城市,两者距离比较近,人力资源、经济结构、文化脉络都有互通互补的地方,不管在国家层面有没有成渝经济区的规划,事实上,它们本身就联动在一起,如同珠三角、长三角那样本身就有客观的互动基础。”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奇帆表示。

城乡统筹初见成效

  成渝地区城乡二元结构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重庆和成都又都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在体制机制综合配套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并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探索性措施方面率先改革,加快探索出一条具有创新意义和推广价值的综合配套改革新路,为全国同类地区推进统筹城乡改革提供经验和示范。

  重庆市以户籍制度为突破口,在两江新区率先启动户籍制度改革。在不久前举行的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指出:“作为城乡统筹试验区,我们要在全国率先进行农民工户籍改革,精心组织,有序推进。”

  “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消除附着在户籍上的城乡待遇差异。”杨庆育表示,与其他省市相比,重庆改革的最大区别在于摆脱就户籍改户籍的思路,配套设计了土地、社保、教育、卫生等10个方面的配套制度体系。

  “趟入统筹城乡改革‘深水区’,户籍问题是道无法绕过的‘坎’。”黄奇帆说。

  据介绍,此次重庆市在户籍制度改革中坚持综合配套、有偿自愿,分阶段推进、分群体实施、分区域布局的总体思路,并按照充分保障农民利益和充分考虑城镇承受能力的原则,针对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林地和城市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为农民转户进城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政策体系,概括起来就是“335”,即:3年过渡、3项保留和5项纳入,确保转户居民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如今,允许租房落户,为多年在城镇务工经商而没有能力购房的农民工转户进城创造条件;购房入户取消房屋面积和文化程度限制;乡镇落户全面放开……凡此种种制度设计,成渝经济区已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城乡统筹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