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气象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0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气象为农服务系列报道 ②
浙江德清:气象服务惠万家
本报记者 周 琳 实习生 廖 晨
  上图 德清气象预警电子屏推广到社区,受到社区群众欢迎。   左图 乡镇接到预警信息,即可迅速组织群众参加抗洪救灾。图为干部群众正在危急地段抗洪救灾。

  梅雨末季,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区连降暴雨,平均每日雨量达206毫米,其中一天2小时雨量接近100毫米。

  当降水量相继突破20毫米、50毫米、80毫米……德清防汛气象预警平台不断传来急促的语音报警声,与此同时,正在值班的县气象台预报员施金海收到自动报警短信。施金海不敢怠慢,仔细查看确认自动站点降雨情况,再观察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发现降雨有增强之势。他迅速向领导汇报,并通过预警平台发布暴雨预警。德清县气象局局长张克中第一时间与有关人员取得联系,发出防范小流域洪水和地质灾害提示。随后,莫干山镇立刻组织人员赶赴山区指导救灾,并启动乡镇气象灾害三级应急预案。

  “及时的气象信息使我们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报警系统先后3次发出紧急报警,使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得以安全转移,我们县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情况发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损失。”德清县委书记王勤说,这已不是该县“重要天气实时报警系统”第一次显神威了。自2008年创建全国新农村建设气象工作示范县以来,本着“一个体系、二项工程、三项服务”的目标建设,德清的服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健全气象工作体系

  在德清县的洛舍镇专门设立的气象工作站,2009年“全国百名群众满意气象信息员”梁灿伟告诉记者,过去农村气象服务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扯着嗓子喊广播,农民都不见得听得到,听到的人觉得信息用处不大还会嫌烦。”这两年洛舍镇6个村、1个居委会及34个规模企业都配备了气象信息员,建立起1200户农民信箱的信息平台。德清开发的15大类75种气象服务产品可以直接送达需求者,而在灾害性天气之际,梁灿伟管理的42位气象信息员10分钟内就能将气象预警信息传递给农民。

  “气象协理员制度是我们建设农村新型气象工作体系的缩影。”张克中介绍,目前全县已建成267名气象协理员队伍,这些协理员基本上都由村委会主任和大学生“村官”兼任,其11项工作职责都和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不仅便于接收和传播预警信息,还能更好地组织村民科学防灾避灾。

  事实上,德清县政府早已成立起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会同县政府应急办、防汛抗旱指挥部一起负责全县气象灾害防御应对和管理。其中,领导小组由分管县领导任组长,31个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并在气象局设立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防雷减灾管理办公室、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上述做法改变了以往气象防灾“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式的应急管理和“各自为战、零敲碎打”的方式。

  “此外,我们还建立了水利气象防汛预警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县气象与安监局联合发文,启动大型矿山企业安全生产气象预警信息‘大喇叭’发布系统建设;气象与国土部门联合发布地质灾害预警预报;15个成员单位纳入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今年以来发布相关信息600余条次;明确了31个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建立了应急联系人队伍和联络制度。”张克中说。

  同时,德清将气象组织网络延伸到农村最基层,做到乡乡有气象工作站,村村有气象协理员。目前,全县12个乡镇全部按照标准建立起气象工作站;每个气象灾害防御示范村都建立起气象与农网信息服务站,设置了村气象服务窗口,配备大学生“村官”气象联络员。

  目前,德清县无论是政府、气象部门,还是乡镇气象工作站、气象协理员,乃至寻常农户家,已形成一条清晰的服务链,而服务卡、气象信箱、电子屏、通信ECP、大喇叭、报警系统等新型服务形式的运用,标志着德清建设农村新型气象工作体系已取得重要成果。

两项工程解燃眉之急

  地处我国长江三角洲腹地的德清县,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如何防灾减灾成为当地的首要课题。

  “在‘信息进村入户’和‘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程’的直接带动下,我们的气象工作出现质的飞跃。”张克中介绍,德清县气象局于2008年9月建立起气象服务联系卡制度,作为两项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全县农业合作社、协会、农业企业等用户发放200张联系卡,气象人员和乡镇气象协理员分片包干,结对逐卡落实服务。

  三合乡水产养殖大户归毛头是德清县首个气象服务联系卡用户,他对服务卡带来的实惠感受颇深:“每当遇到闷热天气,一个电话,气象部门直接上门服务,了解水产养殖的服务需求,指导怎样防止鱼浮头。而且每次服务过程都有记录,农民还能给气象部门的服务作评价,这样的服务卡真是咱农民的贴心卡。”

  归毛头的话并不夸张。在他的联系卡上,不仅有农业用户的基本情况,重要气象服务过程记录和年度气象服务评价,而且还印有气象产品的目录和气象服务电话。

  “联系卡制度的建立,让气象部门的服务到村到户,与广大农民之间形成了一对一的专业服务,开通了气象部门为农服务的直通车,气象部门针对不同需求开展气象服务,能够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和灾害监测预警服务,在农村防灾减灾和高效生态农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张克中说,除了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实施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程也是德清充分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作用的重要内容。

  提起气象防灾减灾,就不能不提在德清家喻户晓的气象ECP视频会商系统。听到这几个字,该县茶叶种植大户张晓英更是直竖大拇指。为啥?张晓英回忆道,今年8月初,正值夏秋茶过渡期,该县气象局紧急召开ECP视频会商会议,告知她高温热浪天气即将来袭,须及时采摘鲜茶避免高温灼伤茶叶,否则就有可能绝收。这是她第一次收到高温红色预警,意识到即将到来的高温热浪的严重性,她立即组织工人从凌晨4点就开始抢摘鲜茶,开足马力投入茶叶生产加工。“视频会商系统真是让我们普通百姓得到了实惠。” 

  在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指导下,德清不断推进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编制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目标是2015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减少20%,人员伤亡减少50%;随后,该县又颁布《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管理办法》,鼓励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申报认证,并明确了规范严谨的认证流程,建立了激励制度,例如,财产投保时保费享受一定程度的优惠,一旦受灾,政府救灾经费将会优先补助,县政府对达标单位进行通报表彰。

  据了解,自应急准备认证开展以来,全县已有2批共24家单位通过了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今年又有10余家单位进行了申报。

三项服务惠民生

  8月底,正在自家梨园里观察梨的长势的燎原村果农张明德,忽然听到村里的大喇叭响了:“目前我县各地有降雨云团生成发展,请采取措施提前防范大风大雨!” 70多岁的张明德凭着几十年的种植经验叫来工人,赶紧把成熟的梨子摘下,联系商贩送入市场。

  “要是没有广播,俺今年肯定赔大了。”老张告诉记者,过去获取像山洪、泥石流等信息,基本是靠村里敲锣打鼓。现在,坐在家里、田间地头也能收到气象信息,广播里通知何时天气变化、采取哪些措施,让听众心里有数。

  筏头乡后坞村村民骆荣福是“大喇叭”的忠实听众。他说,村里装了大喇叭,坐在家里就能听到气象信息,只要广播一响,村民就知道该干什么农事,灾害来了做什么准备,很实用,老百姓要的就是这样的服务。

  今年7月以来,德清县气象局结合该县新农村建设,投资30多万元在全县气象灾害防御示范村、大型矿区安装了22套66只农村气象预警“大喇叭”,每天自动将实时发布的天气实况、预报预警信息、农用天气预报、农事建议等转换成语音对外广播,紧急情况下还可以用手机接通“大喇叭”直接发布信息。在信息传播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式的农村“大喇叭”借助现代科技,在气象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中大显身手。

  “气象为农民服务、为农业生产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并不是一句空话。”张克中说,通过农村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突发平台、气象信箱、电子屏等多渠道传播气象信息,服务农民达35万人;通过“百村万户”农村气象培训计划,共培训乡镇干部、气象协理员、行政村主任、大学生“村官”、农业大户等5000余人;开发农村远程教育“气象视频”课件80个,在乡村建立24个“信息早市”窗;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向农民赠送各类气象科技图书830册,科技资料6000余份,受益农民达2万人次,农民接收气象信息和应用气象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据不完全统计,通过新气象服务,德清去年避免气象灾害损失8000多万元。目前,德清已设立20个防雷示范村,为300个农民在建房免费发放《农村住宅防雷装置技术方案图集》,在雷电灾害易发区设置避雷塔(亭)18个,防雷警示牌250块,确立200个防雷示范户,去年还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20个防雷示范户进行奖励。此外,德清建立起“农业电脑”旱涝分析和100多种农业气象指标查询系统,让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