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自主创新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0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技中介不应满足于“牵红线”
杨忠阳

  中技所成立时间并不长,转化的技术项目还不是很多,但是在每一个项目的成交过程中,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以第四军医大学的“颅脑实时动态连续图像监护装置”(简称EIT技术)科研成果产业化为例,中技所通过引入专业性的技术投资和孵化机构,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新的探索,填补了我国技术转移体系的缺失环节。

  在采访中获悉,我国每年能产生大约3万项科技成果,但真正能够实现产业化、进入市场的仅有5%,与发达国家30%的比例相比差距不小。差距为何如此之大?当然原因比较复杂,这里既有科研机构研制出的技术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也有科技中介服务不到位,技术转移能力不够的原因。

  经过多年的发展,眼下中国技术市场已经成为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渠道,但是仍然存在着定价难、环节缺失、信用体系不健全以及激励机制不足等瓶颈问题。比如定价问题,由于技术要素,价格的形成不仅取决于买卖双方的交易意愿,还受到国家的产业政策、市场规范程度、技术商品的供求关系、技术竞争力、经济效益前景、技术转化周期、交易成本、企业承受能力等多方面的影响,交易双方仅在交易价格上就很难达成一致。因此,要破解这样的难题,科技中介机构就必须有强大的能力,为双方提供高水平全方位的服务和透明的交易环境。因为只有充分的信息和高效的服务,才能打消供需双方疑虑,为成果转化提供可靠的合作平台。

  事实上,求助于科技中介的技术提供方和需求方,往往都是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新手”,他们之间的技术交易充满博弈的味道:双方对交易的期望值高、顾虑也多,因此技术提供方要价较高,需求方则害怕上当受骗。如果中介机构局限于传统的“牵红线”,而不能提供专业的服务,协调好彼此的得益,必然会让供需双方都失去交易的信心。

  令人欣慰的是,中技所充分发挥北京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集中的地缘优势以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围绕交易咨询、技术评价、信息发布、融资促进等技术产权交易服务内容,在服务模式创新和转移技术能力提升上进行了许多探索,或许这正是当前我国技术市场发展所需要的。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