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临港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0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者观察
循环经济打造区域发展新引擎

  在河北沧州渤海新区的神华沧东电厂海水淡化车间的控制室里,电厂办公室主任王宏伟拿出小瓶装的纯净水让记者品尝。这种名叫“海露”的纯净水口感不错,略带甜味。这是电厂海水淡化的产品,不仅日产量可观,而且质量优异。海水淡化不仅解决了电厂的工业和生活用水,还为渤海新区的企业和社区提供了优质的饮用水。海水淡化为渤海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以及解决日益紧张的水源问题,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正因为是“后发”,正因为临海经济刚刚起步,所以沧州渤海新区的建设从一开始就瞄准了高起点。其中,如何做好循环经济这篇大文章,就是新区建设的重中之重。

  化工产业有一个特点,产品和企业容易形成上下游关系,适合集聚发展。目前,新区正在建设“互为原料、互为市场”的产业布局和产业链条,引进能够延伸产业链条、产业支撑带动能力强的项目,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区,把循环经济的目标落在实处。

  记者在金牛化工有限公司看到,为促进循环生产、降低综合成本,去年10月建成投产的中国化工沧州大化公司,在生产5万吨甲苯二异氰酸酯的过程中产生副产品4万吨氯化氢,通过管道直接供给金牛化工的聚氯乙烯作为原料。大化公司免去了氯化氢回收装置,金牛公司也不需再设氯化氢的生成装置,实现了产品的有效循环利用,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达5000万元。金牛公司主要负责人靳洪强表示,“作为化工企业,在循环经济中最大的难题之一就是控制污染、废物利用。以前一个企业‘单干’,不仅成本高,而且废物利用和环境保护也无法达到最佳效果。现在好了,由于园区实行了统一安排,企业的负担大大减轻,综合生产效益也上去了。”

  国华电厂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多联产项目,利用其主要产品一氧化碳和氢气串联多个下游产品,辐射美国塞拉尼斯120万吨醋酸、中海石油中捷石化600万吨炼化升级、大化15万吨TDI等全区多家企业,项目一期直接经济效益可达360亿元。

  合理的产业布局、优良的发展环境,吸引了众多大公司的目光。目前,总投资200亿元的中铁装备一期竣工投产,正元集团100万吨二甲醚、40万吨PVC项目开工建设……一批大项目的落地,发挥出产业集聚效应。

  循环经济模式在产业聚集区的有力实践,既彰显了产业特色,又提升了产业集聚和项目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大港通航带来的产业聚集效应,正加速渤海新区现代产业体系建立。

  按照“基础设施共有、相关企业共联、有效资源共享、环境污染共治”的原则,化工园区正在逐步构建企业和园区的动态循环体系,从原料、中间体、副产品到“三废”实现综合利用和零排放,从企业自身的清洁生产到园区所有企业的整体循环,处在优化的系统控制状态。同时,园区对“三废”统一处理。园区的水、电、路、通讯等也统一布置,努力实现水资源一体化、公用工程一体化、产业一体化、物流一体化、事故安全和应急处理一体化。

             文/本报记者 雷汉发 通讯员 张江波

  上图:日渐繁忙的黄骅港煤炭专用码头。 (资料供图)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