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0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搬得出 稳得住 逐步能致富
重庆库区移民在新家园安居乐业
本报记者 谢 兴 冉瑞成

  金秋时节,重庆市民张承华每天在自己开办的“望柱老年公寓”里忙碌着,给老人端茶送水、陪老人聊天。

  张承华1985年创办了张铁桶金属制品厂,生产的铁桶进入了万州的千家万户。上世纪90年代末,就在事业小有所成的时候,张承华响应政府号召,搬迁到了移民新区枇杷坪。

  在枇杷坪,张承华看到移民老人越来越多,便萌发了建老人公寓服务社会的想法。在万州区移民局的帮助下,张承华将搬迁后建立的占地1.12亩、共5层的金属制品厂综合楼重新装修,经万州区民政局批准,“望柱老年公寓”成为民办福利企业机构。截至目前,该公寓已服务过数百位老人,如今有84位老人生活在这个“老人之家”。

  据介绍,自1992年以来,重庆共有113.8万人成为三峡移民。如今,移民搬迁工作已近尾声,有越来越多像张承华这样的移民在新的居住地扎下了根。

  随着重庆库区农业、工业、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库区农村移民人均纯收入、城镇移民家庭可支配收入,2009年分别达到4998元和8231元。忠县县委书记朱颜表示,近年来忠县结合地方实际,用具体项目来破解移民安稳致富难题,不仅解决了库区“产业空心化”的问题,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还提升了区域形象,促进了产业发展,为移民致富提供了保证。

  此外,当地政府还采取扶持致富带头人等多种方式,积极推动移民在搬迁地就业。在忠县县城附近的长江边上,有一个面积达400亩的“移民果园”。据果园经营创办者刘和乾介绍,他的果园共有64个工人,其中15人曾外出打工多年,当他们听说在家乡也能找到活干,便纷纷返乡来到果园工作。据重庆市移民局统计,全市移民中近年来涌现出1120多名致富带头人,他们不但积极融入新家园,还带动了43000多名移民就业。

  如今,重庆三峡移民扶持、扶助工作正稳步推进。据介绍,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农村移民后期扶持直补资金、城镇移民困难补助和特殊救济资金10.3亿元,惠及21.5万多个移民家庭;三峡农村移民后期扶持管理信息系统也纳入全国水库农村移民后期扶持管理信息系统并网运行,初步建成三峡城镇移民困难扶助和库区基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淹地农转非移民养老保险正稳步推进,已申报8.9万人、缴费5.3万人、领取养老金1.9万人;累计建设了医院、学校、公路等项目1165个,受益移民达39万人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