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经营之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0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新主业天地宽
———来自武汉重型机床集团的转型样本分析
本报记者 魏劲松 通讯员 胡建武
  武重立车产品制造车间。
  上图 中外技术人员在对出口机床进行检测。
  下图 正在修复上海地铁6号线机车。

  武昌中北路108号是武汉重型机床集团。

  重型机床号称“工业母机中的母机”,其装备制造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阶段的重要标志。作为“一五”时期156项重点工程之一,1958年建成投产的武汉重型机床厂,为我国的能源、交通、冶金、矿山、船舶、机械、航天、军工等行业的国家重点项目和企业提供了近2万台急需的重大关键装备。

  武重集团也曾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经历阵痛。10年前,本应是机器轰鸣的厂区一角,却支起炉灶酿起酒来,学起了发酵、搅拌、蒸馏。

  武重集团领导班子痛定思痛,最后还是决定发挥特长抓主业。进入新世纪,武重集团抓住了国家重振装备制造业的历史机遇,把一个个有特色产品的分厂推到市场前沿。凭借在制造领域厚重的积淀和持续的创新,迎来了重放光芒的时刻。

  2004年,武重集团率先将拥有优势产品的重型立车分厂推向市场,立刻吸引了武汉工业国投、东湖高新、武汉开发投资和华中数控4家企业参股,成立武汉威泰数控立车有限公司,专门生产重型立车系列产品。

  机制一变活水来。“武重立车”发展势头强劲,使武重成为中国重型立式车床制造第一品牌。随后,武重铸锻、武重镗床、武重铣床等专业化公司也相继问世。

  转型的结果,催生出惊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短短几年,企业经济指标节节攀升,盈利水平名列行业前茅,国有资产保值率达到238.7%;一批代表国家先进水平的重大技术装备从武重的各个装配厂房运出,在三峡工程,在神舟飞船发射现场,在青藏铁路建设等重点项目中发挥巨大作用。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武汉重型机床集团公司年销售收入逆势增长了33%。这已是武重连续第9年“快跑”。如今,武重主导产品重型立式车床、卧式车床、龙门镗铣床和滚齿机床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年利税总额达3亿元。

  “只要找准路子,大胆改革,不断创新,武重的路会越走越宽广!”武汉重型机床集团董事长黄照说。

赶超先进一流制造技术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武重走出了一条坚持产品自主研发自我创新为主,引进外脑借助技术为辅,赶超先进一流制造技术的特色发展路子。”————武重集团董事长黄照

  今年3月,东方电气(广州)重型机器有限公司向武重机床集团订购的核电蒸发器孔板加工多头专用钻床研制成功,这是武重集团为中国核电工业发展提供重大关键装备所做出的又一新的贡献,产品性能先进、替代了进口。

  国产多头钻一直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武重集团工程技术人员敢于创新,在龙门移动镗铣床系列产品开发中推陈出新,为用户量身定做,研发出了重型多头钻床家族中超一流的新产品重型数控龙门移动八头钻床,以高精度、高效率赢得了用户的青睐。

  数控不落轮轨对车床是修复地铁、轻轨车轮的利器。记者在上海地铁6号线维修现场看到,一节待维修机车通过牵引直接开上车床,70分钟左右就可修复下线,全过程数控操作完成。

  武重集团善福公司总经理潘昕介绍说,在上海、北京、深圳、西安等城市的10余条地铁、轻轨线均使用“武重制造”进行维护。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武重集团走出了一条坚持产品自主研发自我创新为主,引进外脑借助技术为辅,赶超先进一流制造技术的特色发展路子。”武重集团董事长黄照告诉记者。经过50多年的积累,武重虽然掌握了400多个品种的产品,但很多都“可用而不专用”,现在则根据客户需要进行“再设计”,创新时时进行,台台都是“新”产品。

  产学研合作是搭建在经济与科技之间的一座桥梁,作为制造装备的“国家队”,武汉重型机床集团通过产学研合作,为用户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将数控编程引入重型机床中,使这些“大块头”有了“大智慧”,也使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话语权。

  2007年,武重集团承担了国家“863”项目攻关,经过艰苦努力,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七轴五联动机床,彻底打破了发达国家对我国在该领域长达30年的技术封锁,改变了长期以来生产螺旋桨一直靠手工的方式。

  生产效率提高的同时,机床打磨的精度也从过去的1毫米提高到0.05毫米。效率和精准度的大幅提升,得益于这个机床巨人的“聪明大脑”。然而在项目研制之初,这个“聪明的大脑”与“庞大的身躯”之间却总是有些不协调,为此,武重与华中科技大学和用户进行产学研用的合作,一同研究机床的电气设计与加工编程,最终让这个200多吨的大家伙,能够完成不到一根头发丝大小的移动。

  能在中国重型机床行业一直占据领先地位,绝非一日之功。黄照说,“武重产品或大如篮球场或高似小楼房,产品不仅得保质量,还要靠创新。”

  黄照表示,武重集团坚持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5%作为创新研发经费。“去年在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上投入是7314万元,占销售收入的5.7%。技术创新投入机制提高了新产品的研发速度,满足了不同市场的需要。目前,武重集团主导产品已完成向高档复合化技术升级,超重型机床全部实现了复合化加工,技术创新、极限制造能力均处于行业前列。”

优化重组实现全面升级

  “通过‘腾笼换鸟’,武重完成了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重组,进行了内部资源体系流程再造,构建了全新的生产组织模式,形成了新的产业布局,实现了企业研发能力、制造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全面升级。”————武重集团总经理彭斯林

  9月6日,“武重制造”的中国核电工业特大工作母机走长江水道,运抵中国二重集团镇江基地。这是武重集团研制的超重型数控单柱立式铣车床,该车床加工高度12.5米、工作台加工承重量达650吨,均创下国内新高。

  “这样的设备,放在以前的老厂是肯定造不出来的。”武重集团总工程师桂林介绍说,“老厂不仅厂房大门小,天车起吊能力有限,机床非得拆成零部件才能出门。而且加工设备老化、精度丧失,加工能力受限。半世纪前的厂房布局也已经落伍,不适应现代发展需求。如果不搬,武重将遇到生存危机。”

  武重集团总经理彭斯林说,“通过‘腾笼换鸟’,武重完成了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重组,进行了内部资源体系流程再造,构建了全新的生产组织模式,形成了新的产业布局,实现了企业研发能力、制造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全面升级。” 

  新厂搬迁改造中的装备按照“进口一批、自制一批、改造一批、淘汰一批”的办法,淘汰低效、高能耗设备,新增以数控设备为主的国内一流重大型关键装备和工艺检测设备,将80%至90%的设备换掉,“硬件是国内最好、国际一流”。

  彭斯林介绍,新厂80%的设备是大型设备,均为企业自主制造。“一方面自己用,实现了自我武装;另一方面展示武重牌机床自有技术,将武重机床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真实客观地展示在世人的眼前。”

  9月17日,记者在宽敞明亮的新厂机加工厂房内看到,自制技改设备一字排开,成为企业产品“永不闭幕的展览厅”。通过技术改造使武重新厂的装备数控化率达到90%,初步实现了用数控机床制造高档数控产品的目标。自制高、精、尖的大型装备“武装自我”,既拉动了企业内部的需求,又搭建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平台。在自制的40多台大型装备中,有90%的设备为武重集团研发的新产品。

  “搬到新厂,仿佛又回到20年前刚刚进武重那会儿,浑身都是干劲。”武重集团大件厂机台长朱玺对记者说。

  “企业效益好,我们每个月可以拿到5000多块钱的工资。”指着正在生产的立车横梁,朱玺告诉记者,产品将销往韩国,是一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多项专利技术的出口机床。

  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对武重集团职工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朱玺的徒弟江新使用的是和师傅当年截然不同的数控机床,“不仅全部是自动化,而且精准度可以达到头发丝的百分之一。”

  扩大的厂房、更新的生产设备、同步建设的企业信息化平台,大幅提升了企业的技术研发和管理水平,为武重向“极限设备”挺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8年,武重集团自主研制的一台国内最大的超重型数控双龙门移动式镗铣床,实现了多工位五面加工,其X轴加工长度可达57米,工效是普通设备的6倍,属国家重大装备的首台首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09年上海工博会,武重集团研发的大型WHCQ1600型高精度卧式加工中心,是加工“工作母机”的机床母机,精度代表国内大型卧加最高水平。

  新厂还为中国一重、二重等中央企业制造了一批数控重型卧式车床,满足了国家核电重点项目建设的需要。其中,回转直径5米、两顶尖可承重500T的DL250型卧式钻镗复合车床为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格的同类极限产品,已成功为中国二重集团完成了自制的第一根重达550T的超临界核电半速转子加工。

  “现在新厂的产能已经基本释放,武重将成为国内加工设备最先进、规模最大、制造能力最强的数控重型、超重型机床研发制造基地和国际化加工协作基地,整体实力与世界同类一流企业相媲美。”彭斯林自豪地说。

与先进制造业行家们同台竞技

  “如今,武重的目标不仅要制造重大装备装备中国,还要进军国际重型机床市场,与世界先进制造业行家们同台竞技。”————武重集团董事长黄照

  不久前,武重收到一封寄自外国某著名公司的“求助信”,武重立即派出两名技术精湛的工程师飞赴国外,将车床故障排除。

  “这只是武重进军国际市场的一个缩影。”黄照说,“如今,武重的目标不仅要制造重大装备装备中国,还要进军国际重型机床市场,与世界先进制造业行家们同台竞技。”

  “武重出口的第一台产品,可能在上世纪50年代,但具体是什么产品,出口到哪个国家,还要去仔细查一查。”武重集团进出口公司总经理栾继清回忆,让他记忆最深刻、也最值得称道的是2004年底的一个出口大单。当时,外国某著名公司组织了一场数控机床国际竞标,武重集团一举拿下了这个大订单,创造了我国大型数控机床出口之最。

  而今,武重集团签下一台出口大型产品已成为家常便饭,“武重制造”已经迈向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眼下,除了出口英国的3台超重型机床,生产车间里工人们忙碌地安装更多产品,即将交给巴西、土耳其、韩国等国家的用户。由于“功夫全”,在国际金融危机来袭之际,武重集团反而频频获得海外订单。

  早在本世纪初,武重集团刚刚从亏损中走出,就开始谋划走出国门。但武重很清楚,任何国家机床行业都与宏观形势息息相关,难免有波动,只盯着一个区域市场就会受阵痛。放眼全球,找到经济上扬区域,才能规避风险。

  由于建设之初,武重集团的定位是门类齐全的生产厂家,以此为基础,向“极限”挺进。用户需求16米以上的立车,就造20米、28米;以前的立车只能车,增加铣、钻、镗、磨等多种功能。如此,武重集团一家几乎能包揽用户需要的全部重型机床产品,节省用户后期的服务费用,大增优势。

  多年来,高端数控机床都由国外输入。此次,“武重制造”出口到欧洲机床制造的老牌强国和地区。武重集团作为装备制造业的“国家队”,书写新的“中国纪录”。

  去年上半年,阿塞拜疆在全球招标4台机床。武重集团投标价格不是最低,就胜在“功夫全”:4台设备有2台制造水准全国第一,2台排前3位。对方希望一家全包方便售后,最终敲定武重。

  去年10月中旬,有200多年制造历史的英国谢菲尔德锻造国际公司综合考量,向武重集团购买XK2645型数控龙门移动镗铣床、FB260型数控落地铣镗床和CKX5280型数控双柱立式铣车床。其中,FB260型数控落地铣镗床是中国制造的超重产品首次出口英国。

  经过连续4天的精心查验,该公司负责人带着满意离开武汉,武重集团技术人员介绍,他到武汉是验收3台超重型机床,“经过些许改进,这3台机床都如期出口。”

  2010年8月,由武重集团副总工程师、总质量师、总工艺师张文桥率领的赴英国产品安装团队,实施了3台超大设备的用户安装验收,武重员工精湛的技术和产品受到了谢菲尔德公司的赞赏。

  “出口英国,打开了一个向欧美市场出口产品的绿色通道。”黄照表示,以此为契机,武重集团将奋力挺进世界重型机床制造“第一方阵”。

  这些年,武重集团在海外谈订单,强调“打包出售”:即一次出售多种产品,不需用户分别订购,从而保证售后服务的便捷。这样,与国际同行们相比,武重的产品规格与质量能达到要求,价格有优势;在国内,门类如武重般齐全者“仅此一家”。

观察

创新让老国企焕发青春

魏劲松 柳 洁

  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建立已经52年了。然而,今天的武重集团不但未老,而且显出勃勃生机。连续9年高速增长,即便是遭遇国际金融危机,武重依旧保持超过33%的销售收入增长。

  对于武重,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吴柏林有个评价:“已经是我国重型机床行业盈利水平最高的企业,实属凤毛麟角。”

  武重长葆青春的秘诀何在?武重集团认为,“之所以在危机中仍能挺立,源于不竭的自主创新,苦练内功!”

  持续投入产品研发。每年,武重集团将销售额的5%以上投入产品研发,2007年新产品立项5项;2008年新产品立项11项;2009年新产品立项21项,逐年大幅度增长。

  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多年来,武重集团发挥身处科教大省的优势,分别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及湖南大学开展产学研战略合作。通过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产业基地等,对关键性的核心技术、装备设计制造、新材料、信息与控制系统等领域开展研究。

  坚持走集成创新之路。武重集团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产品技术发展之路,坚持产品自主研发自我创新为主,引进外脑借助技术为辅,赶超先进一流制造技术的特色发展路子。

  大手笔技术改造。通过整体搬迁,武重新厂购进了精加工设备,新增了生产设备,精化改造了重大设备,搭建了技术创新的平台。其中自制的大型装备多达42台,国内首台(套)设备占三分之二以上,实现了用数控设备制造数控产品的目标,不仅淘汰了落后的产能,而且在“零”财政投入的情况下实现了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创新紧贴市场的需求。武重集团以市场需求旺盛、进口依赖性强的高端、重型产品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根据市场需求,结合产品结构调整,品种质量提高来进行自主创新,走出了一条投资省、见效快的发展之路,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拥有了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还要善于把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武重集团重视且善于技术成果的转化,企业目前已完成主导产品高档复合化技术升级,尤其是超重型机床全部实现了复合化加工,使武重技术创新、极限制造均处行业的前列。

  调结构、促转型、实现科学发展是具体而生动的,它需要千千万万的企业像武重集团这样自觉地、脚踏实地地去默默实践,这于国有利,于企业自身更有利。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