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经济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0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四川成都,实施6年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经过探索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正在有效推动成都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土地整治绘蓝图 统筹发展增活力
本报记者 喻 剑
  成都市新津县柳江镇的蔬菜种植大棚。                    本报记者 喻 剑摄

搭平台

山乡引来“金凤凰”

  金秋时节的成都平原,处处是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站在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复兴乡陈坝村的山坡上放眼望去,大大小小的丘陵缓坡栽满了猕猴桃。

  28岁的陈坝村村民姜维军在落户当地的龙头企业中新农业公司工作。姜维军一家3口人,有5亩多地,以前自己种地只能解决温饱,现在地租给了公司,一亩地租金每年能拿到750多元,再加上每天30元钱的务工费和果树挂果后的公司分红,一年能收入13000元左右。

  姜维军只是陈坝村上千名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受益的农民之一。2004年,蒲江县率先在复兴乡实施了成都市首个土地整理试点项目。项目作为成都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占补平衡项目,通过对项目区的14000多亩土地进行综合整治,共投资4641万元,实施土地平整8096亩,改建道路20030米,新增耕地1948亩,建成农民新居73240平方米,集中安置农户402户、1512人。

  蒲江县副县长欧俊波对记者说,土地整理促进了农地有序流转和农业产业化。“过去招商引资,没有龙头企业愿意来。现在通过土地整理,有了好的平台,引来了‘金凤凰’。”复兴乡土地整理后,成功引入了中新农业公司,组建了专业合作社。农民在合作社里务工,变成了农业工人,每年可以拿到土地租金、务工收入、公司分红等3部分收入,去年人均纯收入达6800元。“我们依托土地整理,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产出率,过去亩均年产值仅千元左右,现在达到了6万元。”欧俊波自豪地说。

  成都的土地整治是四川省“金土地工程”的一部分。成都市土地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彭建辉介绍说,成都把土地整治作为惠民工程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载体来抓,到2009年底,土地整治规模达281.3万亩,新增耕地35.2万亩,不仅基本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而且提高了耕地质量和集中度,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过程中,运用挂钩政策,为农村灾后重建筹集资金84亿元,有力地支援了灾后重建。

惠农家

家园旧貌换新颜

  成都市新津县袁山社区是一个迁村并镇的农民新村。在袁山社区,记者看到,标准化农田农作物长势喜人,水泥路整齐平坦,川西小楼错落有致,现代社区配套齐全……

  据介绍,袁山社区经历过“二次土地整理”。第一次进行土地整理的时候,只有两成农民愿意搬迁,后来农民看到了土地整理的好处,纷纷自愿加入。到第二次土地整理的时候,已经有近九成的农民主动要求搬迁了。

  新村里,“四室”(党团活动室、便民服务室、图书阅览室、警务室)、“三站”(劳动保障工作站、卫生服务站、留守学生服务站)、“两店”(农资放心店、放心商店)、“一中心”(信息服务中心)、“一广场”(文化健身广场)等设施齐全,还有28项涉农事项和相关服务下移。“城里人能享受到的,我们这里都能享受到,村里还为每位村民建立了健康档案。”袁山—五峰社区联合党委书记李伟对记者说。

  村民何秋菊一家3口,靠着政府补贴的近2万元和自筹的2万多元住进了120平方米的新居。她说,原来的房子使用面积虽然比现在的大,但在“山窝窝”里,采买、社交都不方便。如今住得集中了,条件改善了,当地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了。何秋菊的儿子笑着对记者说,“现在的新小区像个小城镇,有卫生站、供销社、农资放心店、警务室、图书室、歌舞厅、网吧,还有党团活动室。”

  袁山社区通过土地整治,规模流转土地1180亩,种植青花椒、优质木、花卉和建苗圃,建起了全省最大的獭兔养殖基地。随着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带动和运输、种养殖专业户的发展,当地农民的收入迅速提高,“2007年初刚开始土地整治的时候,村里没有一辆小汽车。到去年年底,村里已经有45辆了。”李伟说。

  都江堰市向峨乡是汶川特大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乡镇之一。通过实施宅基地复垦、土地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向峨乡两年就完成了灾后重建任务。

  “用灾毁耕地复垦和挂钩政策在灾区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向峨乡首先受益。”向峨乡副乡长龙海蓉对记者说,向峨乡项目区规划拆旧地块3799亩,扣除农民集中居住用地和城镇建设新区用地后的剩余指标,全部留作乡里发展集体经济。目前,向峨乡完成了全乡16个安置点的建设,受灾村民4354户12160人全部搬入了新居。

重自愿

取之于农用于农

  在实施土地综合整治的过程中,成都各县(区)都注意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利益,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把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交由农民自己研究、讨论,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洪安村通过村民自治、“一事一议”等形式,让村民自主参与到土地综合整治中。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农民原有宅基地复垦成耕地,人均建设用地由过去的126平方米缩减到22平方米,村里新增耕地1200亩。村里把这些土地集中起来,统一开展土地规模流转。目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黑金果业有限公司已落户洪安村,在这里建成标准化葡萄园基地3500亩。

  唐蓉近年来成立了成都金果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她告诉记者,到今年年底,合作社的葡萄园基地将扩建1500多亩。黄土镇党委书记练诗德颇为感慨地说,“土地综合整治的收益,应该取之于土用之于土,取之于农用之于农。”

  新津县袁山社区,从规划选址、小区布局到房屋户型等,都是先征求农民意见然后再实施。社区还成立了由村民选举产生的村民议事小组,凡是村里要办的公共事业,必须经过村民议事小组讨论、投票通过。记者看到,村务公开栏里,详细公示着村里近期要办的事情,按得票多少排列,得票多的先办。

  在都江堰市翠月湖镇,经过深入细致的入户调查走访,党委、政府提出的统规自建安置点规划布局思路———“入林进院、宜聚宜居、节约集约、产业支撑”,在灾后新村建设中得到落实。以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利益为先决条件,翠月湖镇先后召开座谈会40次、发放群众意愿调查表2000余份,充分倾听、了解群众需求,根据群众意愿,确定了“统规自建”的办法,全程做好服务工作。

  成都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曾敏说,“经过6年的实践,我们感到,尊重农民意愿是搞好土地综合整治的坚实群众基础。围绕土地整治各个环节,成都市制定了40多种制度和规范,细化管理,确保政策在实施中不走样。”

  四川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魏宏说,“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已远不是过去单一追求占补平衡的手段,也不是一个技术层面的事情,而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抓手和平台。以土地综合整治为契机,必将带动农村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