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世博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0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和谐城市与宜居生活
共建和谐城市 共享宜居生活
本报记者 牛 瑾 李治国

  “宜居”侧重环境,“生活”有赖保障。环境好,有保障,是对和谐城市的基本要求。然而,城市发展并非总是符合人们的期望。为了有更好的生活、更多的发展机会,人们正向城市集聚,享受着城市的诸多好处,也承受着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绿色空间减少、废弃物越来越多、人口增长过快的困扰。

  如何才能惬意地宜居在城市?在杭州召开的上海世博会“和谐城市与宜居生活”主题论坛上,众多嘉宾、学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支撑系统保障和谐理念

  作为和谐城市的重要组成要素,城市支撑系统,包括诸如城市交通、公共安全危机处理、环境保护以及水、电、暖、气和能源循环等系统,任何方面的缺失都将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短板”。因此,在和谐城市的理念下,探讨如何提高城市空间的可达性、减少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等,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和谐生活的根本,在于出行方便、工作愉快、心情良好。其中,与交通有关的出行问题被列在了首要位置。或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城市交通成为论坛上被提及次数最多的词语。

  但是,只有公共交通发达的城市,是否就是宜居城市呢?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设计与规划系教授沈青看来,事实显然不是这样的。“在任何一个现代城市里,人们的群体本身就是多样化的,他们来自于不同的教育环境,他们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生活方式,他们需要不同交通行为的支撑和支持。”沈青说,“如果城市中只有一种主要交通模式,其他的交通模式都没有办法得以辅助而支撑起城市的交通体系,这样的城市就不是一个宜居城市,因为不再能够提供满足不同居民群体、不同经济需求的交通模式。宜居城市应该是具有多元交通体系的城市。”

  那么,实现了交通出行体系的多样化,是否意味着宜居城市建设的完成呢?世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可持续发展部部长约翰·鲁姆认为,这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加强不同交通模式出行之间的互联性。大多数的城市目前都在大力推广轨道交通,但是不要忘了,轨道交通和公共汽车交通、小车交通或者是自行车交通之间的互联,轨道交通本身不能解决所有的交通出行问题,这点对于中国城市的建设具有极大意义。”

社区参与助力城市治理

  城市管治已成为公共部门、私营部门和个体共同参与的领域。城市和社区由于市民的积极参与而呈现富有活力与和谐有序的发展,与市民的生活品质息息相关。在和谐城市建设的进程中,社区居民如何积极参与到城市管治的实践当中?这是和谐城市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和谐城市与宜居生活”主题论坛上,来自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城市规划系的教授张庭伟谈到了一个颇具意义的数字————中国的志愿参与率在年轻人中达到了85%。他们主要是帮助社区中需要帮助的人,也为社区发展做了相当多的事情,用具体行动改变了很多社区中的问题,比如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绿化等。“目前,中国的很多城市都提出了一定要有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正在修编的新一版《中国城市规划法》中,甚至提出要把公众听证会作为城市规划必定要经过的过程,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张庭伟说。

  城市治理的关键在于确保管理制度可行,并且让所有人都能参与其中,承担起应该承担的责任。“这对越来越多的特大城市的治理尤为重要。”联合国人居署全球司司长、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馆长拉尔斯·雷乌特斯韦德指出,“特大城市或者说特大城市区域,不能仅仅靠政府机构或者公共机构来治理,超大城市当中的社区会对城市规划或者城市治理发挥更大的作用。”

  如今,社区参与或者说公众参与,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新形式。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主任叶嘉安说:“城市规划会更多地使用网络,很多的公共参与也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对于规划而言,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信息要非常好地传播给公众,公众也要更好地获得信息。我们可以24小时从网络上获得信息,这是网络为公众参与城市治理带来的新契机。”

建成环境影响宜居生活

  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通过的《人居议程》指出,城市的宜居性意味着建成环境的各种属性能够满足市民越来越迫切和多样化的需求。在和谐城市的理念下,必须通过高质量的设计和有力的政府行动提升建成环境的质量,为市民提供多样化的城市空间、有归属感的社区和满意的住区环境。

  杭州近年来在国内外多项评比中被列为“宜居城市”的代表,或许就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上海世博会“和谐城市与宜居生活”主题论坛才会选择在杭州召开。

  在谈及“宜居城市”建设的杭州经验时,杭州市副市长张建庭表示,一座城市的人居环境,应当展现城市特色与人文特色,而这正是城市的灵魂所在。“中国与西方的环境理念各具特色。欧洲人自古就有漫步城市的传统,他们将城市作为思考的载体、平台,来演绎自然和人文的精品。而依山傍水、环境幽雅、视野开阔一直是中国人所追求的理想人居环境,因此人居环境建设需要从民族与地方特色出发,体现历史与现代的传承,自然与人类的和谐。”

  杭州是一座江、湖、河、海、溪五水并存的城市,水是杭州的根和魂,在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基础上,通过实施西溪湿地的综合保护、运河综合保护、河道有机更新、钱塘江水系生态保护等系统工程,优化杭州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营造出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宜居城市,以全新的建成环境进一步提升了杭州的城市生活品质。而在杭州旧城改造中,西湖的东面曾经出现了一些高楼,对西湖的整体景观产生了影响。“但是最近几年我们已经制订了一项专门规划,将在西湖的东面限制大楼的高度。以后杭州大楼的高度只会下降,不会再升高了。但这也不是一刀切的一排排整整齐齐的高楼,要做到高低错落,景观丰富,同时还不能影响西湖的景观。”张建庭说。

社会保障支撑和谐城市

  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创造和谐城市中的宜居生活必须依靠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支撑。如何通过城市社会保障系统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如何解决人口老龄化等对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压力?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又一大压力。据统计,世界人口已有十分之一迈入老龄。联合国192个成员国当中,有60多个国家老龄人口超过了人口总数的10%,预计到2050年,全球老龄化人口将达到20亿。因此,政府如何构建民生保障系统,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城市和谐度的提升。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副主任周汉民指出,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中,有三个关于社会保障的案例值得借鉴。其一是马德里案例中建立在普遍性、公正性和可持续性上的公共住宅政策。2008年,马德里社会保障性住房已占所有住房建设的60%,且在政策设计方面对年轻人、老年人和残疾人的不同需求作出不同的相关计划。印度艾哈迈德巴德案例对于解决城市贫困人口和随之而来的资源环境困难问题,提出了一项由政府每年提供款项,改善设施,实现人人有房居住的一揽子计划,对于发展中国家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最后是巴西阿雷格里港案例中,政府如何统一长途和短途的公交票价,实行统一账户,按照运营成本在公交成本中进行比例分配,使居民和公交公司都能够共享公平的计划。 

  周汉民指出,联合国人居署《伊斯坦布尔宣言》中有一句庄严的陈述:我们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尊严、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好生活的地方,“所以上海世博会是人类走向这一美好生活地方的驿站,希望这一文明的驿站不仅留在历史上,而且贯穿于我们大家的具体行动中。”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