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16年时间,把一个2万元起家的“作坊”发展成为年销售收入达20亿元的企业集团,大北农成功的秘诀何在?采访这样一家企业,不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
成功有成功的理由,失败有失败的道理。如果一定要说出个一二三,大北农确实会让人眼睛一亮。大北农集团拥有1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其技术中心在2006年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拥有“生物饲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这样的科研实力,无疑是行业的翘楚;有这样的技术实力,如此跨越式发展也是理所当然。
记者对大北农转化科技成果的方式、方法以及取得成效多有称道,但细想下来,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就是在于一个健康的行业市场环境为大北农这样的企业提供了成长、壮大的土壤。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鉴于饲料行业对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改善国民生活质量的巨大作用,国家对饲料行业的进入政策采取的是鼓励竞争的政策。无论国有和私营,无论内资和外资,都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对国内紧缺的饲料资源进口也采取了低关税的政策。这些政策导致国内饲料行业处于完全竞争状态。
在一个自由竞争、市场化充分的领域里,企业要谋求生存和发展,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是必然选择。大北农刚成立的时候,与其说有多少技术含量,不如说是靠规模盈利。但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激烈的市场竞争让饲料企业必须在前行与退出之间做出抉择,而大北农研究院的成立、微生态饲料添加剂的研发成功也恰好在这段时间。此时,正如宋维平所说大北农正在“找出路”,这就是技术创新。
“找出路”这三个字,绝不可小视,它是企业压力与动力、愿景与行动的统一,其实就是企业主体地位的体现。企业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主体。因此,强调真正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就是强调企业的主体地位。一个健康的市场,才能促进自主创新成为企业的不二选择,才能孕育出像大北农一样搏击市场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