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10年来,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和宁夏银川三点组成的斜三角形地带,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区域定位渐趋明晰,相互联系日益紧密,已成为西部地区一块经济高地。在7月初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支持呼和浩特、包头、银川经济区发展”,以“形成对周边地区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战略新高地。”
由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向西,在茫茫大青山与滔滔黄河水中间的地带行进不到150公里,便到达包头市。从包头出发,沿京藏高速向西南方向前行约550公里,西倚贺兰山麓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便出现在眼前。
西部大开发10年来,呼和浩特、包头、银川三点组成的斜三角形地带,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区域定位渐趋明晰,相互联系日益紧密,已成为西部地区一块经济高地。在7月初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支持呼和浩特、包头、银川经济区发展”,以“形成对周边地区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战略新高地。”
竞与合的统一
在采访中,“如何将各自的优势做优,实现三市在经济区内的错位发展”是萦绕在呼和浩特、包头、银川三市干部群众心头的问题。的确,地域环境、发展路径的相近,使得三市呈现出你追我赶,合作共赢的态势。
1999年,呼和浩特、包头、银川三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156亿元、214亿元、87亿元,经过西部大开发10年的发展,三市地区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分别为1643亿元、2168亿元、678亿元。
由于地理位置非常接近,三个城市部分资源之间也存在竞争。以风电为例,三个城市的风电资源都十分丰富,且都成为各自发展新能源的重点。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风电资源占到内蒙古自治区的15%,预计2010年装机容量达到1100兆瓦,2020年达到5000兆瓦。2009年4月,世界知名的风力发电设备生产商丹麦维斯塔斯公司,投资5800万欧元在呼和浩特市设立工厂并正式投产,呼和浩特正将风电作为重点产业。而银川市风场风力较强,风向风速较为稳定,基本无破坏性风速,也正在大力发展风电产业。
有关专家指出,如此临近的三市,皆大力发展风电产业,需要有整体规划,错位发展。比如在自然资源丰富、资金充裕的地方,兴建风电设备工厂;在知识聚集、人才聚集的地方,培养风电人才;在风能最为强劲的地方,建造风能电场,将各自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各地风能电场能发电、能并网、能盈利,否则很有可能形成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实际上,三个城市之间更多的是共赢。呼和浩特、包头、银川三市的相互合作,共同发展,也已由理念变成实际的行动。
2010年5月,一场别开生面的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在银川举行。地处呼包银经济区的鄂尔多斯市、乌海市、阿拉善盟等城市党政、企业代表团,共计2100多位代表应邀参会,会上共签订合作项目134个,总金额182.1亿元,并倡议建立多地共享的经济信息网络平台。由此可见,银川与周边城市的经济依存度已达到相当程度,辐射效应更加明显。
与此同时,内蒙古自治区也在统筹规划,将区内西部七盟市打造成为经济整体。2010年6月,西部盟市经济工作座谈会上,讨论通过了《内蒙古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一个将呼和浩特定位放在全区大局之中、将乌拉特前旗工业园区打造为包钢西区、将鄂尔多斯煤化工产业与巴彦淖尔的水资源结合的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之中。
而这一规划,也积极与呼包银经济区对接,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协作、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促进经济区联系的进一步密切。据介绍,今年7月20日,呼和浩特蒙牛集团以投资额、项目多样性优势入驻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鄂尔多斯市已探明的1496亿吨煤炭储量,也将成为呼包银经济区发展煤化工产业的有力资源保障。
新与老的和谐
在呼包银经济区,老产业锐意创新,新产业布局深远,二者相得益彰。包头是老工业基地,但许多企业早已积极对国外先进技术进行引进、消化、再创新,让老工业基地焕发新春。银川市重工业基础较好,需要技术、资金的投入才能更好地发展。呼和浩特作为首府城市,在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布局中虽以“新”为主,却着眼于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充满了厚重感。
包头市传统企业的科技创新事例比比皆是。包钢钢联股份有限公司轨梁轧钢厂自2000年,先后投入12亿元,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目前已能生产时速350公里的百米高速钢轨,大批量供应武广、沪宁等客运专线。
7月20日,在内蒙古一机集团的汽车生产线上,一辆辆百分之百国产化的“北奔重卡”即将下线。一机集团于上个世纪80年代引进了德国技术,生产重型工程自卸车,年生产能力6000台。然而,由于产品国产化程度不高,竞争力不强,直到2002年,集团年生产重型工程自卸车仅为2000台,不足设计生产能力的三分之一。为此,一机集团加大科研力度,建立了200多人的科研队伍,先后开发了550多个适合各地施工环境的工程车品种。2009年,一机集团年销售各类工程自卸车28000台,实现产值80多亿元。
采访过程中,记者还听到了这样一件事:2000年前后,包头铝企业生产大量铝锭,再颇费周折运到铝制品工厂,重新加热熔化再利用。如今,在包头铝业产业园,700摄氏度的铝液直接注入保温车,运输数公里到园内其他企业,便可浇铸铝制品。细微的变化,折射出包头铝制品行业技术含量不断提升、产业链条不断完善的现状。
对于银川市而言,能源化工、发酵与生物制药、机械电器制造、羊绒新材料等特色产业是经济社会的重要支柱。为了鼓励、支持这些行业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银川市于2008年启动了“小巨人”培育工程。
两年来,该工程已为80多户入围的“小巨人企业”提供担保基金总额达1.3亿元,返还税收、贷款贴息、奖励先进近3000万元。大河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汇川西服等许多企业受惠于“小巨人”工程,公司得到了长足发展。
呼和浩特市因乳而兴,伊利、蒙牛两大乳业集团同时落户这里。呼和浩特市将乳业作为重要特色产业,加以扶持。为确保乳制品行业健康发展,提升奶源质量和农牧民收入,2009年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优质奶源基地的决定》,提出3年内新建449个规模化养殖场,规模化水平达到70%,全市奶牛存栏数稳定在100万头。
伊利集团无疑是呼和浩特市乳业快速发展的缩影。7月22日,在伊利集团金川工业园区,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向记者介绍了每小时生产12000盒液态奶的生产线、数千平方米的无人工操作奶粉生产车间以及天然的奶牛牧场。张剑秋深有感触地说:“规模化、标准化的奶牛基地,是乳制品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呼和浩特市还大力发展新能源,神舟硅业有限公司、晟纳吉光伏材料有限公司等一批太阳能相关企业先后落户,形成了集聚效应。预计2010年,呼和浩特市单晶硅年产能将达1000吨,多晶硅年产能将达4500吨。
快与好的辩证
当人们惊叹于呼包银经济区经济社会突飞猛进时,不免会产生种种疑虑:生态环境是否为经济发展让路了?民生是否受到足够重视?等等,庆幸的是,呼包银在保护生态和改善民生方面的诚意、努力和成绩,同快速的经济发展一样,令人印象深刻。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曾经的呼和浩特水草丰美,但发展过程中一度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呼和浩特市内大小锅炉林立,一到采暖季节,煤烟肆虐,严重时能见度只有百米。
如今,呼和浩特市全年空气质量指数在二级以上的,已达346天。呼和浩特市环保部门负责人介绍,从2008年起,环保审批程序前移,即每一个项目落户前,必须首先经过环保审核,合格者才能入驻。
以乳业兴市的呼和浩特,尤为注重提升农牧民的收入水平,农牧民人均收入由1999年的2387元增至2009年的7802元。为切实保护农牧民利益,政府大力支持推广奶牛牧场、托牛所、奶联社等模式。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的云招秀,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09年将自己的7头奶牛交给奶联社集中管理,照料、饲养完全不管,5年内每年可以领到12000元的奶费,共计6万元,5年后还可将奶牛卖给奶联社,又可收入7万元。云招秀深有感触地说:“这种模式省心省力,自己完全从养牛中脱身出来,生产饲料再卖给奶联社,每年收入可达1万多元。这样算来,5年收入近20万元。”
“青山、绿水、大草原”是包头市干部群众的庄严承诺。从2000年至今,全市已累计完成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风沙源治理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107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5.26%提高到目前的12.39%。大青山南坡122公里沿线绿化工程已然成形。
包头市还启动了黄河湿地保护工程,以“保护优先,适度开发”为原则,综合利用全市3.6万公顷湿地,1664公顷的包头南海湿地便是其中一处。湿地保护站站长苗春林告诉记者,经过5年的综合治理,湿地已有201种鸟类栖息,总水面积8700亩。盛夏的湿地,鸟儿成群、荷花朵朵,使人仿佛置身水乡。
2007年,为保护承载力日益脆弱的草原,包头市全面启动围封禁牧工程,计划10年内投入14.11亿元,将达茂旗6620户、约2万名牧民全部转移安置,近2万平方公里草原围封禁牧10年。为实现生态和民生的双赢,当地政府出资每亩草地每年为牧民补贴5元。
包头市达茂旗达布希拉图嘎查,是一个牧民集中安置点,53岁的阿拉腾其其格见到来客,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线,新生活的幸福写在她的脸上。在禁牧前,其其格家虽有1万亩草场,喂养了600多只羊和30多头牛,由于过度放牧,草场已日趋沙化,年收入只有三四万元。如今,仅领取草场补贴,家里就能收入5万元。其其格高兴地对记者说:“我现在还有20多亩地和50多亩草场,圈养了60多只羊、20多头牛,女儿又在外开了`农家乐',家中收入每年能有八九万呢!”
银川市在生态保护上的作为,同样可圈可点。近年来,银川市的城市园林绿地面积以每年500多公顷、林业建设以每年15万亩左右的速度递增。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了43.02%、43.2%和14.01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14%。2010年,银川市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
在建设绿色宜居环境的同时,银川市还十分注重“绿色”的经济效益,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大力推广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长枣、葡萄、枸杞等特色经济林,真正使特色经济林产业成为当地农户的“绿色银行”。据调查,银川市特色经济林平均每亩收入3000元至4000元,全市“十五”以来新发展特色经济林25万亩,累计39万亩,2009年总产值超过4.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