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企业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9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徽铜陵有色公司
以更少的资源赢得更大的效益
文/本报记者 白海星 通讯员 朱 莉

  今年1至6月份,安徽铜陵有色公司(简称“铜陵有色”)完成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42%,而万元增加值能耗却同比下降25.2%。这组一涨一落的数据体现了该企业推进生态矿山、绿色冶炼项目建设的实效,也是能源梯级利用的结果。作为国家重点用能企业之一,铜陵有色将发展质量、发展效益与企业增长速度并重,在创新传统产业发展模式中加快企业转型。

  “将生产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安徽铜陵有色公司董事长韦江宏如此阐述绿色冶炼和生态矿山的作用。为了这一“最低”,铜陵有色早在2007年即全面关停了第一冶炼厂,企业因此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5000多吨,减少能源消耗2万吨标准煤;今年3月,该公司投资55亿元新上铜冶炼工艺技术升级改造项目。该项目采用世界先进的闪速熔炼、闪速吹炼技术,建成后不仅可年产40万吨阴极铜,而且可对现有金昌冶炼厂奥炉系统转型改造,从而实现老企业铜冶炼技术的大幅提升和节能减排。从最初的鼓风炉熔炼工艺到奥斯麦特熔炼工艺,到“双闪”项目的开工,铜陵有色硫回收率由最初的78%将跃升到99%以上,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及废水进一步大幅减排。“在高起点上,实现一步到位的高水平转型,我们的转型才有竞争力,才能做到持续发展。”在“双闪”项目开工仪式上,韦江宏如是说。

  在亚洲最深的坑采铜矿冬瓜山铜矿,“生态保护”理念渗透到各个环节。该矿在开采过程中仅提取有用的金属资源,剩余物则掺加水泥回填至采空区,使“废石不出坑,尾矿不入库”,开采完毕地表恢复原态。冬瓜山铜矿因此摆脱了传统冶金矿山开采伴随的尾砂库和塌陷区治理难题,实现无尾排放和无废开采的生态开采模式。对生产中产生的地下水和选矿、回填废水,该矿将其清污分流后,再在不同的开采平面间循环使用。此举不仅减少了排放,而且节约水资源和能源。随着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已拥有10座有色金属矿山的铜陵有色,正按照生态矿山的目标加快对新矿山的建设开发。

  据悉,“十一五”以来,从重点节能工程的实施到单台套用能设备的节能技术改造,铜陵有色累计投资超过8.5亿元,由此实现的效果是,每年减少能源消耗8.1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超过20万吨。

  在千方百计地实现能源消耗最低化的同时,铜陵有色也在想方设法地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园区,铜陵有色不断延伸资源产业链:从利用铜矿生产的废料硫精砂生产硫酸,到用制酸废料生产铁球团,再将制铁球体时产生的二氧化硫直接引入制酸系统。铜陵有色通过层层利用上级产品生产中产生的废料生产出新产品,将初始的原料吃干榨尽。而对循环生产中产生的高温烟气,铜陵有色也没有任其排放,而是将其陆续回收产生中压、低压蒸汽,用于生产发电和生产过程中的干燥、供热。如今,铜陵有色循环经济已形成年产80万吨硫酸、120万吨铁球团的规模。循环经济使铜陵有色实现了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梯级利用、循环利用。

  2006年至2009年,铜陵有色主产品电解铜和硫酸累计实现节能量5.5万吨标准煤,提前一年完成安徽省对其下达的“‘十一五’期间节能4.89万吨标准煤的节能任务”。在转型过程中,铜陵有色既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又增强了企业竞争力。今年1至6月,电解铜等主产品产量同比增长25%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铜陵有色正以更少的资源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