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地区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9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渤海湾里建新港
———写在河北沧州黄骅综合大港通航之际
本报记者 宋美倩 通讯员 卢 娜 李小波
    十万吨级综合港口于8月18日正式通航。

  金秋时节,果实飘香,地处渤海湾的黄骅区域再传喜报,河北港口集团与沧州市共同建设的综合性港口已经完成了深水航道等一期工程,进行了前期试运行,于8月18日正式举行通航典礼,开通将为华北西南部乃至我国中西部地区开辟一条最为便捷的出海口。

  沧州地处渤海湾中部,虽然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但由于土地低洼盐碱,再加上没有产业基础,因此一直是河北最为落后地区之一。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家实施新兴发展战略,环渤海地区被纳入了国家“十一五”重点开发规划,河北省抓住机遇,将沧州至秦皇岛等沿海区域确定为环京津、环渤海“两环开放带动”一线地区。而黄骅区域拥有数千平方公里的沿海滩涂,是建设现代化大工业的理想场所,不仅自身需要建设现代化的出海口,整个华北中西部地区,也需要有一个便捷出海口,就这样河北省委、省政府经过慎重思考后,决定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航的黄骅港煤炭专用码头建设黄骅综合大港,并将其列为河北省“一号工程”。 

  “黄骅海岸线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环境恶劣,技术经济风险高。”这曾经是很多人的看法,也是实际情况。这里属淤泥粉沙质海岸,外海无掩护,倘若出现回淤或者骤淤情况,航道就会前功尽弃毁于一旦,几十亿元的高额投资就会“打水漂”。

  为了确保工程经济合理,技术可行,建设单位聘请8名国内著名港口建设专家为顾问,为港口规划、建设方案进行技术把关;委托科研机构反复进行物理、数学模型试验,为技术方案决策提供支持;召开十余次内部专家评审会、外部专家论证会,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不断完善航道设计方案。

  采用高桩码头是黄骅综合港建设的一大亮点,也是对付淤泥的最有效办法。起步工程将多达40余种型号、长50余米的5605根桩基植入海底,然后再依托桩基建设岸堤和码头,有着50米的深基牢牢扎根,海岸和码头抗御风浪的能力大大增强。

  超常规软基处理是一项重大工艺创新。综合港的堆场陆域由港池挖泥吹填形成,为软土地基,按常规3—5个月的晾干期后才能进行软基处理施工,需要1年时间,这显然是不可取的。于是建设者科学论证,采用超常规处理办法,缩短了半年工期。为加快打桩进度,中交建采用水冲桩替代锤击桩,打桩工期也缩短了一半。

  仅仅用一年多时间,建设一座现代化港口,没有吃苦奉献,顽强拼搏的精神是做不到的,而事实正是如此。

  管理部门全力做到领导保证。负责工程建设的河北港口集团最初派往沧州全面负责黄骅综合港建设管理的只有18人,而正是这个精干的管理团队,用“白+黑”、“5+2”的奋斗精神,夜以继日工作,许多人节假日不回家,以顽强的奋斗精神保证了工程指挥和管理做到了精准到位。

  施工单位开足马力加紧施工。作为港口建设中坚力量的中交建集团等单位,投入3500余职工,356台施工设备,300多艘运输船只进行施工,许多人是吃在工地,住在现场,创下了单日单船挖泥8万立方米,单船日沉桩30根、月沉桩380根的新纪录……

  就是凭着这种顽强的拼搏精神,建设者创造了一年时间建成4个十万吨泊位的综合大港一期工程的纪录。面对已经取得的成绩,他们并不满足,负责该工程建设和管理的责任单位河北港口集团董事长黄建华告诉记者,“黄骅综合大港,有着非常宏大的远景发展规划,总投资1200亿元,布阵为45.5公里海岸线,将建成100余个生产泊位,完成120平方公里填海造陆。全部工程完工后,每年总吞吐能力将超过5亿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