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物风采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0年8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工业结晶技术的开拓者王静康———
最美结晶是精纯
青年时代的王静康。
上世纪70年代三代人的合影。
    王静康(左一)在工作中。
王静康与博士毕业生在一起。

本报记者 乔申颖

年轻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

□ 王静康

  科学世界是其乐无穷的,科学里面有很多奥妙。我是一名老师,能够和年轻人在一起工作、学习,我非常的幸福,感觉自己都非常的年轻。

  我希望年轻人首先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学习工作,要有事业心。第二,要严格树立自己的科学精神。第三,要清晰地认识到在科学的道路上,从来就不会一帆风顺,要想获得成功是要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才能有成果的,做科研工作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年轻人要有为国家贡献自己的科学才能的志愿和理想,只要我们继续发扬中华民族精神,我相信年轻人个个都可以成才。

  另外我还要再加几句话,也是我们国家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

  1、具有高尚的人生理想,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技事业,坚持为祖国、为人民勇攀科技高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2、具有追求真理的志向和勇气,保持强烈的创新欲望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坚定意志。

  3、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研究能力。

  4、打好扎实的基本功功底,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敏锐的专业洞察力,构建自己广博而精深的知识结构,把握住科技发展的创新方向。

  5、强烈的团结协作精神,培养领导创新团队进行重大科技攻关的能力。

  6、培养自己,刻苦奋斗,求真务实、淡泊名利,坚韧不拔,勇于攀登。

  王静康,著名工业结晶专家。1938年生于河北秦皇岛。1960年天津大学化工系毕业,1965年天津大学化工系研究生毕业。先后在贵州工学院、天津纺织工学院、天津大学工作。  

  她是我国致力于化学工程/工业结晶科学与技术创新研发到其成果产业转化的创建人之一。作为第一完成人,她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及技术发明三等奖各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及技术发明一等奖4项,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第八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优秀教材一等奖。作为惟一完成人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及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奖。据近年来不完全统计,为国家年平均新增产值12.5亿元,年平均新增利税2.6亿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房间里几乎看不到墙壁的颜色,所有能空出来的地方都放着书架。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母亲总会想方设法添置新书。母亲总是鼓励男孩子看岳飞、文天祥的故事,女孩子看花木兰、居里夫人的故事。“父亲从事化工研究,母亲毕业于师范学校。父母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从小就告诉我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要好好学习,将来科学救国’。”王静康院士说,满屋子的书和催人奋进的爱国故事是她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

  时至今日,王静康在科学报国的路上已经走过45个春秋。青丝成华发,桃李满天下。不变的,是鲜活如昨的儿时梦想,它从一间小小的书屋开始,带着执着和热情,朝着美好的未来一路攀登。

从未更改的信念

  “我父亲最高兴的就是为国家做出新贡献,我受他影响很深,哥哥姐姐们也都是这么做的。”   

  虽然已经年过七十,王静康举手投足仍带着麻利劲儿。身边的人都说,她的思想和工作节奏“常常让人跟不上”。平均每天工作15个小时,每学期给学生授课30个学时以上,为事业100%投入、争分夺秒“干实事”是王静康多年的坚持。她说,“来我们中心的研究生,我总要先告诉他们:这里是没有寒暑假的,因为我们的项目是国家项目,直接影响着国家急需发展的产业竞争力。”

  对王静康来说,能够“心里装着国家的需要”进行工作是一种幸运。亲眼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那种欣喜无法形容。

  第一次品尝到这种快乐是在1980年。那一年,在著名化学工程专家张远谋的带领下,王静康参与了青海盐湖钾盐生产系统工程研究。“中国的钾资源非常少,钾肥70%靠进口。当时发现青海盐湖氯化钾含量很多,就想从中把钾盐提取出来。向国外购买专利和设备太贵了,国家经过研究决定自力更生解决。”。王静康说。

  人才、设备、技术……一切条件都不具备,生产一线的迫切要求却容不得任何懈怠推脱。王静康回忆说,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张远谋教授想方设法买到一台HP—1000小型计算机;又赴美国和IOWA大学Larson教授会面,恳请他的帮助。加上王静康等几位研究生毕业的学化工、数学、机械的青年老师及一个实验员,这个不到十人的小组,就组成了天津大学的“工业结晶研究中心”的前身———“教育部系统工程研究室”攻关团队的阵容。

  原料从青海运到天津大学,实验室旁边直接盖起中试生产车间,老师们既是科研人员又是生产工人,经过几年的艰难探索,终于成功完成了攻关项目。从“七五”开始,张远谋将“教育部系统工程研究室”及“七五”国家重点攻关任务一起交给了王静康。“七五”攻关项目出色完成后,当时的化工部授牌天津大学系统工程研究室暨“工业结晶研究中心”作为奖励。从那时起,天津大学成了国内结晶研究一块响当当的品牌,天津大学“工业结晶研究中心”连续接到有关“工业结晶”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直到“十一五”,王静康和她的团队不仅次次提前完成攻关任务,而且始终保持“产业化一次试车成功”。

  对于所承担的“八五”攻关项目,王静康甚至到现场检查调试了七次才同意试车。“刚开始是厂方想用普通的罐式釜为结晶器与旧式的换热器,我们就给他们在有机玻璃仿真设备中做流体力学试验,让他们明白只有用特制的设备,才能满足晶粒与母液呈均匀混合的要求。设备安装好后,又出现仪表显示精度不够、管道安装不合理等问题,一直到都调试好了,我才同意开车。”王静康说,那一次连厂方都没耐心了,直说“开车吧,失败了我们负责。”但她仍然坚持解决所有问题。“后来终于一次试车成功,大家都很高兴,从此他们都愿意和我们合作。”

  成功只是一刹那,背后的付出却可能是千百个不断重复的日日夜夜。“工业项目按一般要求,实验重复3遍就可复制,但王老师都要求我们重复20到60遍。”王静康的学生郭志超说,在“结晶中心”学习的几年,最大的收获是“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工业项目不像自然科学的研究,可以一小步一小步地前进。对我们来说,要么就是彻底的成功,要么就是彻底的失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别人看来是一种坚守,王静康却觉得一切都很自然。“我父亲最高兴的就是为国家做出新贡献,我受他影响很深,哥哥姐姐们也都是这么做的。”她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故事。

  1938年,王静康出生在秦皇岛,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四岁时才和全家一起回到天津。在秦皇岛海边的浅滩上,她留下了人生中第一次接触海水的经历。记得那时,哥哥在前面看着她,她走一步,哥哥就退一步。妈妈鼓励她摔倒要自己爬起来,带着满身满头的沙子,她终于走到了哥哥姐姐们所在的地方,加入了他们在浅水滩中快乐的嬉戏。除了从医的二姐为专家级主任医师,王静康的三个哥哥都继承了父母“科技救国”的理想,从事工科,分别为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及教授。就像小时候在海边戏水时一样,虽然长路漫漫,虽然也有磕磕绊绊,但因为有哥哥姐姐们的榜样在,“也就不觉得怕,也不觉得苦了。”

同行者的激励

  “工程科学的研究需要一个团队的共同努力,有时甚至是几代人接续不断努力的结果。所幸,在艰苦探索的路上,总有老师及同行者的鼓励。”

  在科研方面,对她影响最大的还要数导师张建侯老师。“张老师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毕业,我1955年考进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时,他就是我的班主任。当时觉得他很和气,毕业后读了他的研究生才知道他要求那么严。”王静康说,张老师特别注重创新的思维和学生的动手能力。那时候,两周一次的课题进度汇报是最让她紧张的事。

  同样怀着报国之心留学归来的还有张远谋老师。是他把王静康带上了结晶技术的研究领域,也是他在“青海盐湖钾盐生产系统工程研究”结束之后,把一手创办的“研究室”的未来交到她的手上。

  王静康说,“七五”的科技攻关项目是她印象中最艰苦的一次。因为那是她第一次独立负责科研项目,更是因为她怕辜负了张远谋老师的期望。

  那是1985年,攻关的难题是从间二氯苯、邻二氯苯和对二氯苯的混合体中分离出对二氯苯。对二氯苯无味无害,对地毯有防蛀作用,但间二氯苯和邻二氯苯对蛀虫作用不大,却带有臭味,如果不能把它们剔除,就会直接影响地毯的出口。当时要求中试成功的标准是从混二氯苯中提取99.8%以上的对二氯苯,这就必须用熔融结晶技术,该技术是国外垄断的专利技术。

  模仿国外专利技术,王静康做了三个不同类型的塔式熔融结晶器。三年过去了,一个也没能成功。眼看五年期限就到了,王静康心中非常着急。“回想父亲过去曾对我说,有一个药品名叫666,就是因为失败了665次,第666次才成功。当时Larson教授也曾鼓励我,他说自己写过很多文章,但是引用率最高的文章是总结失败经验的那一篇。”

  冷静下来以后,王静康感悟到,失败是成功之母,要摆脱模仿,走自己的路。她总结失败的经验,终于研究出了一个新技术。中试成功,取样拿到北京分析,结果显示,对二氯苯的纯度达到了99.9%。新技术也成功地实现了4000吨/年产业化,且一次开车成功。

  王静康科研路上的同行者中,还有特殊的一位,他就是王静康的丈夫———已故我国著名化工专家许锡恩教授。“我和丈夫是同一专业,虽然常常聚少离多,但两个人志同道合、互相支持。1978年,他通过国家考试作为50名访问学者之一去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1980年末回国时带回了一本化工设计的书,我的第一本化工过程设计的书就是参照这本书完成的。”说起这件往事,还有个有意思的插曲,为了省钱,当时许锡恩把所有的随身衣物都走海运托运了,就是不放心视若珍宝的专业书。最终,海运托运物品遗失了,那两个书箱却由他辛辛苦苦地背回了国。

  至今,国家级的“工业结晶中心”只有天津大学这一个。但是同行者中又加入了一批批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孔。他们在“结晶中心”学习、参与研究,离开母校以后,又活跃在全国各地科研领域。

  在师友们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王静康和她的“结晶中心”几乎成了得奖专业户。她所承担的每一个项目几乎都获了奖,推广项目总经费数千万元。她的研究成果和声誉也被国际上广泛认可,她发表的论文被国外权威学术刊物转载,并与国外结晶研究专家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1998年至今,她已成功组织并主持了国内三届“国际工业结晶会议”,并亲任大会组委会主席。

  虽然取得了很多成绩,但王静康总觉得有更多的事情她应该努力去做。她总是说,“我有一个梦想,在我的有生之年,看到我国由粗品制造大国向高端精品制造强国的转变。”

放不下的心愿

  “我有一个梦想,在我的有生之年,看到我国由粗品制造大国向高端精品制造强国的转变。”

  之所以说它是个梦想,是因为这不仅是科研领域的事情,而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就拿“青霉素结晶新工艺与设备”项目来说,那是王静康“九五”期间接下的五个项目中最重要的一个。

  1993年,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辅助控制手段,一次开车成功,各项指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至今在国内推广面90%以上,已占据国际市场85%以上份额。然而,由于国内药厂缺乏后续开发,目前我国的青霉素却被印度大量买入,作为优质原料,制成高档的头孢类药品并在国际上通过了认证,王静康对此心痛不已。

  事实上,1988年王静康就主持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大型结晶实验基地,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医药结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业结晶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形成了较完整的医药结晶科研、开发、设计和生产体系。然而,“科研机构人员少,没有力量进行大面积推广和后续研发。要建设创新型国家,一定要走高端之路,产品结构必须调整。高端技术的推广还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王静康说。

  要实现心中的梦想,除了科研与推广,王静康认为还有一个条件必不可少:培养创新型人才。“工程不是一个人的事,工程师如果不和工人结合起来根本完不成工程任务。只有工程师,没有高级技师与技工,对科研成果产业转化也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王静康的这些话,是出自内心的体验。1966年,“文革”开始的时候,王静康在贵州工业大学任教。学校停了课,王静康提出到工厂里去向工人阶级学习,她的要求得到了批准。“我后来感觉在贵州下工厂是下对了,从他们的实践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有一次,厂里要建一个直径约0.5米通风管道,管道不仅粗还有拐弯的地方。王静康一边看一边琢磨:“这个弧度应该怎么算呢?要保持通畅,还要保证连接处平滑,下料太难了!”没等她想明白,三位八级技工过来了。一位管道工、一位焊工加上一位钳工,三人一通比划和商量,直接把大钢板拿来就开始划线、切割、焊接,很快通风管道就完工了。“工人师傅们给我上了难忘的实践课。那一次真是惊呆了,特别是那个焊工,焊出来的纹路就像小云朵一样,一朵叠一朵特别匀称,那个大管的弯道又匀称又美观。我问他们怎么能不算就做得这么好,他们说‘有经验了,在心里算过了啊。’还有一次,工程师设计好了图纸正在施工,工人忽然表示仪表的位置不合理。工程师赶到现场问为什么,工人回答说,‘仪表是需要常常查看,甚至更换的部件,如果装在这个地方,根本无法拆装’。”后来王静康在推广科研项目的时候,总是特别注意仪表和需更换部件的安装位置,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她感叹说,“大学毕业时,老师对我说,设计纸上一条线,工人血汗千千万。直到那时,我才真正领会这句话。”

  在工厂的两年,王静康和工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她向工人学习阀门的安装、仪表的正确安装与维修等。也应他们的要求,利用工余时间给他讲数学、化工原理等课程。“第一期学员招了16个人,大部分都是六级、七级工,听说可以上课,他们中很多人都激动得流眼泪。上课都是在工余时间,这些四五十岁的工人们没有一个缺课,都听得特别认真。”   有了这一段经历,王静康在教学中特别注意“产学研的结合”。她坚持给新生上课,坚持从一年级起就给学生讲“化工设计概论”。“我要教给他们的是作为化学工程师的责任,判断工程价值的理念与工程师的道德法规。”她说,“产业化工程不是设计师一个人的事,是各阶层工程技术人员团结起来才能完成好的工作。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来说,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价值。”2007年,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在全国第一个通过了国际认证。

  离开天津大学时,王静康站在结晶中心门前的台阶上笑着挥手。这座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平房已经有些破旧。正如壮丽的事业能让平凡生辉,在质朴的外表下,王静康闪耀着无法掩饰的生命光彩。那种光彩,源自她以人生大爱铸成的最美“结晶”。

科学浅说

工业结晶技术

  工业结晶技术是一种由低端产品精制为高端产品的共性精制技术,例如晶型药物的制备需要使用现代耦合结晶技术;又如电子级超高纯产品需要用高效化的工业结晶精制技术,通过结晶可以实现超纯或高纯物的精制。与其他分离精制方法相比,结晶操作有如下特点:

  (1) 是节能降耗减排的绿色分离与精制技术,例如从其他方法难以分离的混合物系,例如同分异构体混合物、共沸物系、热敏性物系等分离精制出超纯产品。

  (2) 能够满足由具有同质多晶行为的物系,制备惟一特定的晶型产品,满足构效关系/特定功能的要求。

  (3) 晶型产品与无定形产品相比,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以及特定的生物利用度等优点,也利于下游储运和产品包装。

  现代工业结晶技术与设备技术与装备的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精加工水平,它决定了国家产品结构高端化、高质化是否能达到,从而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