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百姓纪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8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夏日文化广场:
展现多姿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画卷
北京东城区利用数字电影流动放映车为夏日广场演出活动提供服务。
  北京市体育馆路街道东玉北街社区星光艺术团在奥林匹克广场上演唱二重唱《北京崭新的画卷》。
图为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街道的奥林匹克广场。
社区群众正在欣赏“我的东城我的家”文艺演出专场。

  每一座城市都会有几个标志性的广场,北京的奥运广场、上海的人民广场、青岛的五四广场、长春的文化广场……大大小小的广场散布于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之间,以其亮丽多姿的风采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构成城市中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小广场 大文化

  广场是群众开展文体活动的主要阵地,我们要充分利用,并不断地使之充实、丰富。

  2010年8月6日下午,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街道的奥林匹克广场上,一台精彩的文艺演出正在上演。临时搭建的舞台、鲜艳的服装、神采奕奕的表演者,来自东四街道各社区的观众挤满了小广场的空地,一会儿是舞蹈《祖国,我永远祝福你》,一会儿是二重唱《北京崭新的画卷》,你方唱罢我登场,演员们表演投入,观众们看得专注,歌声、笑声此起彼伏,真正是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

  城市的广场常常被比作这个城市的“会客厅”,它不但是展示一座城市文化和市民精神面貌的窗口,也方便市民在茶余饭后休闲、娱乐、开展形式各样的文体活动。小小的广场包含的文体种类可谓丰富多彩。喜欢音乐的可以参与合唱团和京戏团,喜欢健身的则有毽球、舞剑等社团,舞蹈社团的种类更是丰富多彩。

  葛平老人今年68岁了,家就住在奥林匹克广场对面的社区里。每天傍晚来广场跳交际舞是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好像时光倒流了一样,我觉得在音乐声中又找到了年轻的感觉。”她说得一点不错,飘逸的中长裙和干净利落的短发,没有舞伴也依然会陶醉在音乐中忘情地舞蹈,她的舞姿是那么轻盈、优美,确实让人难以相信这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者。

  合唱团的歌声常常会引来路过的行人驻足欣赏。从《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到《走进新时代》,他们时而铿锵有力时而婉转抒情的歌声,总是能够唤起人们一些往昔的回忆。“我每天都要来,不吃饭也要准时来,这个团队的人好像形成了一种默契,似乎少了一个人歌声就不够洪亮了。”刚刚退休的薛燕女士开朗大方的性格很能感染人,好多站在一旁的观众会找她打听合唱团的事儿,“老师是哪里请的?”“我可以参加吗?”“每天几点排练?”看来喜欢唱歌的人还真是不少。薛燕自豪地对记者说:“我们专找那些催人奋进的歌曲唱,越唱越精神,越唱越开心!”

  据东城区东四街道工委书记袁燕生介绍,这个奥林匹克广场原来并没有名字,从前这里就是社区之间一片宽阔的场地,社区居民经常聚集在此开展各种健身活动。“看到群众自发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我们也受到很多启发,对广场文化的意义和影响有了更深层的认识,能不能让群众的文化生活再上一个台阶,让他们的文化品位提升一个层次?”袁燕生说。

  借助北京举办奥运会的契机,东城区东四街道的领导为这个小广场取名叫做奥林匹克,旨在用奥林匹克精神激励群众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活动,希望热爱文体活动的群众越来越多,并把这种爱好持之以恒。与此同时,一个以广场为主阵地的社区文体活动项目正在筹划、酝酿,其中社区文化大舞台就是一个广受好评的活动。

  每周五,一台数字电影流动放映车就会载着演出道具准时来到广场,专业的舞台和音响是政府为了开展社区文化大舞台而专门配置的。从统一的服装到印制精美的节目单,整台演出显示出充足的专业水准,然而演员仍然是社区的群众,只不过在舞台上,他们获得了一种被认可、被关注的荣誉感。

  “广场是群众开展文体活动的主要阵地,我们要充分利用,并不断地使之充实、丰富。从群众自娱自乐,到政府部门有计划、有组织地编排节目让群众参与、观看,这是一种文化品质的提高,也是文化品位的提升。群众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既是演员,又是观众,这就是广场文化能够迸发出无限生机和活力的根本所在。在潜移默化之中,人们的精神文化品位慢慢提高了,整个社会变得积极向上、欢乐祥和,群众文化得到了繁荣和发展。”袁燕生说。

爱生活、爱艺术

  长期的文化活动,必须要不断创编新作品,志愿者们为了社区文化的不断丰富一直在默默耕耘。

  广场文化培育出一大批拥有专业素质的文艺演出团队,合唱队、诗朗诵队、秧歌队……他们活跃在各个社区,有些已经在北京市小有名气。一些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志愿者,使得社区文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牛贵勤,60岁,景山街道黄化门社区居民。几年来,黄化门社区在牛贵勤的努力下组建了黄化门铜铃合唱团,她工作兢兢业业,指导合唱团工作,为社区写歌、填词、编小品,激发了社区居民对艺术对生活的热爱,并在市区各种文艺活动中取得好成绩。

  在东城区举办的社区区歌比赛中,牛贵勤自己创作的歌曲《我爱我的社区》获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当时,每一名社区合唱队的指导员要为合唱队写一首歌。我既紧张又兴奋,我想像着社区里有老人,他们在树荫下唠着家常;社区里有青年,在草地上背靠着背谈着天;还有孩子们,在大人的呵护下嬉笑玩闹;还有我们的合唱队,歌唱祖国、歌唱繁荣。于是这首歌就这样诞生了。”回忆起创作时的情景,牛贵勤感慨地说。

  牛贵勤与社区合唱队结缘于1999年。当时,她听说了景山有许多自发的合唱队,于是叫上老伴儿、儿子去一探究竟。“那是个星期天,我们去了景山公园,看着大家分堆儿地唱歌、交流,特别好,我就决定加入,和志同道和的朋友们一起继续追逐音乐梦想。”从此,牛贵勤就风雨无阻,与朋友们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用歌声点亮平凡的生活。

  2002年,牛贵勤退休了,一下子清闲了很多。这时老团长找到她,告诉她东城区文化工作委员会要组建“一街一团,一区一员”,也就是一个街道有一个合唱团,一个社区有一名文化志愿者,问她愿不愿意当志愿者,指导社区的合唱队。牛贵勤兴奋极了,“我所热爱的音乐事业又向我发出了召唤,在社区可以唱歌又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带动更多的人喜欢音乐。”于是她欣然同意。

  2003年初,牛贵勤被东城区文化工作委员会正式聘为社区文化志愿者,在景山街道黄化门社区正式上岗。她说,做社区文化志愿者一开始出于爱好,但做着做着就成为了一种责任。说起合唱队队员,牛贵勤赞不绝口,“他们很棒!会让你憋着一股劲儿一定要把工作做到最好,才对得起他们的热情。”合唱队刚成立时,有20余人的规模。20平方米的排练办公室摆着8张办公桌和3个立柜,每次活动人们都把屋子挤得满满的。即使是这样的条件,队员们的热情还是很高涨。队里有两位老人,一位78岁,一位77岁。合唱队有考勤制度,他们除了住院请过几次假,几乎是全勤。

  合唱团的队员都说,“牛老师如此尽心,完全是义务来教我们唱歌,我们哪有不坚持的道理!”大家团结互助的劲头让整个合唱团变得生机勃勃,这里也逐渐成为社区里温暖的大家庭。队友们互相关爱,谁生病了都要送去问候,谁有个难处,大家都会互相帮忙。

  在这样一种氛围下,黄化门合唱团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项。2007年,他们多次代表景山街道参加市、区级比赛活动,都获得了第一、第二名的好成绩,并在“北京和谐之声第三届老年合唱队电视大赛”等专业比赛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牛贵勤说,“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队伍中来,就可以分更多的声部,水平会更上一个台阶。”

  北新桥开心艺术团成立至今整整10年。最初的17人如今已发展到60多人。10年来,他们曾经三次被选中参加“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的盛装行进表演。其中花伞秧歌《好日子》于2006年2月入选北京市旅游局组织的“北京风情舞动悉尼”的活动,远赴澳大利亚,把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秧歌扭到了悉尼的乔治大街上,深受外国友人和华侨的称赞。2007年,他们参加了市政府外事办在王府井举办的首届中日文化交流节,用优美的花伞秧歌感动了中外友人。其实艺术团的成员都是北新桥地区普通的居民,他们用自己编排的舞蹈、自己设计的服装、自己制作的道具,展示了中国老年人的风采,把开心和快乐传递给每一个人。

  开心艺术团志愿者江兆菊老师说,“社区文化要有正确的方向。”她所创编的健身舞蹈深受社区群众的喜欢,每当团队在社区排练或演出后,都有社区群众主动要求参加团队活动。她们虽然是群众团体,但从成立的那天起,大家一起确定了艺术团的宗旨————“锻炼身体、提高素质、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欢乐人生、福及社会。”一句话,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一份力量。她组织的一切活动都以遵循这一宗旨为前提。

  开心艺术团团员的平均年龄57岁,除了江老师搞过专业,其他的团员都是普通的退休干部、工人。有的队员从来都没有上过台,因此训练起来比较困难。“只能靠大家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再加上我平时的严格训练,反复练习。”在江老师的带领下,每个团员每周活动4天,风雨无阻,始终坚持。

  “大家都知道搞文体活动没有经费不成,可办事处的经费有限,我们每次参加比赛所需的服装道具,除了极特殊的服装申请批一些费用外,一般都是自己做,有些道具队员自己出钱买。因为我本人是搞服装设计的,我设计好了,做出样品,再教大家动手制作,老姐妹们在一起互教互学,不但学会了跳舞、唱歌,还学会了做服装,从中找到了乐趣、增进了友谊。”江兆菊说。

  现在,社区有设备齐全的活动场地,宽敞明亮的排练厅。每周4天时间,江老师带领团队和社区居民在这里进行舞蹈排练。她经常对大家说,“街道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一定要好好利用,我也要尽力多教大家健身舞蹈。”

  来北新桥街道参观的各地朋友特别多,江老师就带领队员排练民族舞蹈。去年7月新疆吐鲁番地区人大代表一行20余人到街道海运仓社区参观,和她们一起翩翩起舞,跳起新疆舞《我们新疆好地方》,所有的人都鼓掌伴奏,气氛非常热烈。“参观人员随着音乐和我们一起跳起来,场面十分感人。”江兆菊说。

  长期的文化活动,必须要不断创编新作品,志愿者们为了社区文化的不断丰富一直在默默耕耘。然而在他们的脸上看不到疲惫和乏味,因为这是一群热爱生活也热爱艺术的人。

  夏日文化广场活动的开展,为百姓的夏日文化生活带来了清爽和愉悦,真正将文化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这些热热闹闹的群众文化活动其实也凝聚着许多人的智慧和辛劳。就拿东城区夏日文化广场活动来说,从一个点子到一个节目,区委、区政府一直在给予默默的支持和关心。今年他们举办的夏日文化广场活动已经是第二十五届了。

  从资金方面说,2006年,出台了《中共东城区委东城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设立了每年200万元的社区文化建设发展专项基金,用来支持和鼓励公共文化服务项目;2009年,设立500万元的东城区促进社会单位服务社区公益文体活动专项资金,用于推动辖区机关、学校等社会单位文化体育场地设施向广大居民免费开放,增加了广场活动的场地。

  从活动策划方面说,政府部门不断尝试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相约北京”活动为群众搭建了一个中外交流的艺术平台,“民族文化艺术博览园”展现了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奥运文化广场”展示了东城百姓喜迎奥运的精神风貌,“国庆广场舞排练”抒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

  今年,东城区的夏日文化广场活动于5月份正式启动,将一直持续到9月,以“群众文化年”为主线,以“文化东城,欢乐社区”为主题,东城区的10个街道文化广场全部设为分会场。夏日文化广场活动的开展,为百姓的夏日文化生活带来了清爽和愉悦。

  在北京,诸如此类的群众夏日活动还有很多。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绘出一幅健康和美的群众文化生活画卷。

  广场是群众开展文体活动的主要阵地,我们要充分利用,并不断地使之充实、丰富。

  2010年8月6日下午,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街道的奥林匹克广场上,一台精彩的文艺演出正在上演。临时搭建的舞台、鲜艳的服装、神采奕奕的表演者,来自东四街道各社区的观众挤满了小广场的空地,一会儿是舞蹈《祖国,我永远祝福你》,一会儿是二重唱《北京崭新的画卷》,你方唱罢我登场,演员们表演投入,观众们看得专注,歌声、笑声此起彼伏,真正是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

  城市的广场常常被比作这个城市的“会客厅”,它不但是展示一座城市文化和市民精神面貌的窗口,也方便市民在茶余饭后休闲、娱乐、开展形式各样的文体活动。小小的广场包含的文体种类可谓丰富多彩。喜欢音乐的可以参与合唱团和京戏团,喜欢健身的则有毽球、舞剑等社团,舞蹈社团的种类更是丰富多彩。

  葛平老人今年68岁了,家就住在奥林匹克广场对面的社区里。每天傍晚来广场跳交际舞是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好像时光倒流了一样,我觉得在音乐声中又找到了年轻的感觉。”她说得一点不错,飘逸的中长裙和干净利落的短发,没有舞伴也依然会陶醉在音乐中忘情地舞蹈,她的舞姿是那么轻盈、优美,确实让人难以相信这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者。

  合唱团的歌声常常会引来路过的行人驻足欣赏。从《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到《走进新时代》,他们时而铿锵有力时而婉转抒情的歌声,总是能够唤起人们一些往昔的回忆。“我每天都要来,不吃饭也要准时来,这个团队的人好像形成了一种默契,似乎少了一个人歌声就不够洪亮了。”刚刚退休的薛燕女士开朗大方的性格很能感染人,好多站在一旁的观众会找她打听合唱团的事儿,“老师是哪里请的?”“我可以参加吗?”“每天几点排练?”看来喜欢唱歌的人还真是不少。薛燕自豪地对记者说:“我们专找那些催人奋进的歌曲唱,越唱越精神,越唱越开心!”

  据东城区东四街道工委书记袁燕生介绍,这个奥林匹克广场原来并没有名字,从前这里就是社区之间一片宽阔的场地,社区居民经常聚集在此开展各种健身活动。“看到群众自发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我们也受到很多启发,对广场文化的意义和影响有了更深层的认识,能不能让群众的文化生活再上一个台阶,让他们的文化品位提升一个层次?”袁燕生说。

  借助北京举办奥运会的契机,东城区东四街道的领导为这个小广场取名叫做奥林匹克,旨在用奥林匹克精神激励群众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活动,希望热爱文体活动的群众越来越多,并把这种爱好持之以恒。与此同时,一个以广场为主阵地的社区文体活动项目正在筹划、酝酿,其中社区文化大舞台就是一个广受好评的活动。

  每周五,一台数字电影流动放映车就会载着演出道具准时来到广场,专业的舞台和音响是政府为了开展社区文化大舞台而专门配置的。从统一的服装到印制精美的节目单,整台演出显示出充足的专业水准,然而演员仍然是社区的群众,只不过在舞台上,他们获得了一种被认可、被关注的荣誉感。

  “广场是群众开展文体活动的主要阵地,我们要充分利用,并不断地使之充实、丰富。从群众自娱自乐,到政府部门有计划、有组织地编排节目让群众参与、观看,这是一种文化品质的提高,也是文化品位的提升。群众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既是演员,又是观众,这就是广场文化能够迸发出无限生机和活力的根本所在。在潜移默化之中,人们的精神文化品位慢慢提高了,整个社会变得积极向上、欢乐祥和,群众文化得到了繁荣和发展。”袁燕生说。

  长期的文化活动,必须要不断创编新作品,志愿者们为了社区文化的不断丰富一直在默默耕耘。

  广场文化培育出一大批拥有专业素质的文艺演出团队,合唱队、诗朗诵队、秧歌队……他们活跃在各个社区,有些已经在北京市小有名气。一些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志愿者,使得社区文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牛贵勤,60岁,景山街道黄化门社区居民。几年来,黄化门社区在牛贵勤的努力下组建了黄化门铜铃合唱团,她工作兢兢业业,指导合唱团工作,为社区写歌、填词、编小品,激发了社区居民对艺术对生活的热爱,并在市区各种文艺活动中取得好成绩。

  在东城区举办的社区区歌比赛中,牛贵勤自己创作的歌曲《我爱我的社区》获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当时,每一名社区合唱队的指导员要为合唱队写一首歌。我既紧张又兴奋,我想像着社区里有老人,他们在树荫下唠着家常;社区里有青年,在草地上背靠着背谈着天;还有孩子们,在大人的呵护下嬉笑玩闹;还有我们的合唱队,歌唱祖国、歌唱繁荣。于是这首歌就这样诞生了。”回忆起创作时的情景,牛贵勤感慨地说。

  牛贵勤与社区合唱队结缘于1999年。当时,她听说了景山有许多自发的合唱队,于是叫上老伴儿、儿子去一探究竟。“那是个星期天,我们去了景山公园,看着大家分堆儿地唱歌、交流,特别好,我就决定加入,和志同道和的朋友们一起继续追逐音乐梦想。”从此,牛贵勤就风雨无阻,与朋友们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用歌声点亮平凡的生活。

  2002年,牛贵勤退休了,一下子清闲了很多。这时老团长找到她,告诉她东城区文化工作委员会要组建“一街一团,一区一员”,也就是一个街道有一个合唱团,一个社区有一名文化志愿者,问她愿不愿意当志愿者,指导社区的合唱队。牛贵勤兴奋极了,“我所热爱的音乐事业又向我发出了召唤,在社区可以唱歌又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带动更多的人喜欢音乐。”于是她欣然同意。

  2003年初,牛贵勤被东城区文化工作委员会正式聘为社区文化志愿者,在景山街道黄化门社区正式上岗。她说,做社区文化志愿者一开始出于爱好,但做着做着就成为了一种责任。说起合唱队队员,牛贵勤赞不绝口,“他们很棒!会让你憋着一股劲儿一定要把工作做到最好,才对得起他们的热情。”合唱队刚成立时,有20余人的规模。20平方米的排练办公室摆着8张办公桌和3个立柜,每次活动人们都把屋子挤得满满的。即使是这样的条件,队员们的热情还是很高涨。队里有两位老人,一位78岁,一位77岁。合唱队有考勤制度,他们除了住院请过几次假,几乎是全勤。

  合唱团的队员都说,“牛老师如此尽心,完全是义务来教我们唱歌,我们哪有不坚持的道理!”大家团结互助的劲头让整个合唱团变得生机勃勃,这里也逐渐成为社区里温暖的大家庭。队友们互相关爱,谁生病了都要送去问候,谁有个难处,大家都会互相帮忙。

  在这样一种氛围下,黄化门合唱团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项。2007年,他们多次代表景山街道参加市、区级比赛活动,都获得了第一、第二名的好成绩,并在“北京和谐之声第三届老年合唱队电视大赛”等专业比赛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牛贵勤说,“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队伍中来,就可以分更多的声部,水平会更上一个台阶。”

  北新桥开心艺术团成立至今整整10年。最初的17人如今已发展到60多人。10年来,他们曾经三次被选中参加“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的盛装行进表演。其中花伞秧歌《好日子》于2006年2月入选北京市旅游局组织的“北京风情舞动悉尼”的活动,远赴澳大利亚,把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秧歌扭到了悉尼的乔治大街上,深受外国友人和华侨的称赞。2007年,他们参加了市政府外事办在王府井举办的首届中日文化交流节,用优美的花伞秧歌感动了中外友人。其实艺术团的成员都是北新桥地区普通的居民,他们用自己编排的舞蹈、自己设计的服装、自己制作的道具,展示了中国老年人的风采,把开心和快乐传递给每一个人。

  开心艺术团志愿者江兆菊老师说,“社区文化要有正确的方向。”她所创编的健身舞蹈深受社区群众的喜欢,每当团队在社区排练或演出后,都有社区群众主动要求参加团队活动。她们虽然是群众团体,但从成立的那天起,大家一起确定了艺术团的宗旨————“锻炼身体、提高素质、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欢乐人生、福及社会。”一句话,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一份力量。她组织的一切活动都以遵循这一宗旨为前提。

  开心艺术团团员的平均年龄57岁,除了江老师搞过专业,其他的团员都是普通的退休干部、工人。有的队员从来都没有上过台,因此训练起来比较困难。“只能靠大家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再加上我平时的严格训练,反复练习。”在江老师的带领下,每个团员每周活动4天,风雨无阻,始终坚持。

  “大家都知道搞文体活动没有经费不成,可办事处的经费有限,我们每次参加比赛所需的服装道具,除了极特殊的服装申请批一些费用外,一般都是自己做,有些道具队员自己出钱买。因为我本人是搞服装设计的,我设计好了,做出样品,再教大家动手制作,老姐妹们在一起互教互学,不但学会了跳舞、唱歌,还学会了做服装,从中找到了乐趣、增进了友谊。”江兆菊说。

  现在,社区有设备齐全的活动场地,宽敞明亮的排练厅。每周4天时间,江老师带领团队和社区居民在这里进行舞蹈排练。她经常对大家说,“街道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一定要好好利用,我也要尽力多教大家健身舞蹈。”

  来北新桥街道参观的各地朋友特别多,江老师就带领队员排练民族舞蹈。去年7月新疆吐鲁番地区人大代表一行20余人到街道海运仓社区参观,和她们一起翩翩起舞,跳起新疆舞《我们新疆好地方》,所有的人都鼓掌伴奏,气氛非常热烈。“参观人员随着音乐和我们一起跳起来,场面十分感人。”江兆菊说。

  长期的文化活动,必须要不断创编新作品,志愿者们为了社区文化的不断丰富一直在默默耕耘。然而在他们的脸上看不到疲惫和乏味,因为这是一群热爱生活也热爱艺术的人。

文化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夏日文化广场活动的开展,为百姓的夏日文化生活带来了清爽和愉悦,真正将文化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这些热热闹闹的群众文化活动其实也凝聚着许多人的智慧和辛劳。就拿东城区夏日文化广场活动来说,从一个点子到一个节目,区委、区政府一直在给予默默的支持和关心。今年他们举办的夏日文化广场活动已经是第二十五届了。

  从资金方面说,2006年,出台了《中共东城区委东城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设立了每年200万元的社区文化建设发展专项基金,用来支持和鼓励公共文化服务项目;2009年,设立500万元的东城区促进社会单位服务社区公益文体活动专项资金,用于推动辖区机关、学校等社会单位文化体育场地设施向广大居民免费开放,增加了广场活动的场地。

  从活动策划方面说,政府部门不断尝试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相约北京”活动为群众搭建了一个中外交流的艺术平台,“民族文化艺术博览园”展现了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奥运文化广场”展示了东城百姓喜迎奥运的精神风貌,“国庆广场舞排练”抒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

  今年,东城区的夏日文化广场活动于5月份正式启动,将一直持续到9月,以“群众文化年”为主线,以“文化东城,欢乐社区”为主题,东城区的10个街道文化广场全部设为分会场。夏日文化广场活动的开展,为百姓的夏日文化生活带来了清爽和愉悦。

  在北京,诸如此类的群众夏日活动还有很多。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绘出一幅健康和美的群众文化生活画卷。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