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深圳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走在了前列。
特色模式激发发展活力
城市的不断更新建设和低端加工业的转型升级,催生了深圳对文化创意的巨大需求。1985年,深圳动漫产业和创意设计开始起步,一批外资动漫企业相继落户深圳。
2005年初,深圳把文化产业确定为第四大产业,明确其支柱产业地位,开始着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深圳相继出台了《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等政策法规,并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支持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深圳文化产业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出现了以华强文化科技、A8音乐、嘉兰图等为代表的一批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新媒体、高端印刷等文化科技型企业,形成了“文化+科技”的“深圳模式”,为深圳文化产业发展趟出一条新路。
“文化+科技”这一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首先得益于深圳本身市场经济发展比较成熟、配套设施比较完善、经济较早转型。上世纪90年代初,深圳便开始发展科技产业,低端制造业逐渐转移;“文化立市”战略确定后,新兴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不仅如此,深圳文化产业还呈现出“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新的发展态势,即与深圳的金融、物流等支柱产业交叉发展,培育出一批拥有较强竞争优势和抗风险能力的文化企业。
此外,为加强对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支持配套,深圳在2009年11月成立了文化产权交易所。作为交易服务平台类企业,文交所打造包括文化产权交易、文化产业投融资、文化企业孵化、文化产权登记托管等四类平台。文交所在今年文博会正式运营时即获得了金融机构500亿元的授信,有力促进了文化创意和金融资本的良好对接。与此同时,深圳还参与筹建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致力于搭建大型文化投融资服务平台。
“设计之都”吸引全球目光
2008年年底,深圳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称号。随后,“设计之都”品牌运营管理机构————深圳市创意文化中心挂牌成立,《深圳全民创意行动纲领》和高端学者访问计划、创意书籍出版计划、创意人才培训计划、全民创意活动计划、城市品牌推广计划、创意氛围营造计划等“1+6”规划随即启动。伴随一系列品牌运营工作的开展,深圳的创意设计领域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全球意识,这为深圳创意设计人提供了国际化创意空间,也为深圳设计产业走出国门提供了发展平台。
不仅如此,深圳还相继出台了关于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服务措施,吸引了一批有实力、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基地落户。截至目前,深圳已建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45个,其中大芬油画村等5家单位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环球数码等4家单位被评为广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田面设计之都创意产业园等4家单位被命名为第二批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园区。2010年5月,继23家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被正式认定为首批深圳市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之后,又有14家单位被认定为第二批深圳市文化产业基地。同时,为进一步引导和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的结合,又有28家园区(基地)被首次授牌为“文化+旅游型示范园区(基地)”。
这些创意设计园区通过自身优势形成差异化的发展格局,为做深、做透深圳设计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从“文化立市”向“文化强市”战略的重大转变中,深圳市提出具体的发展目标:以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为主攻方向,以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视听、新媒体、现代印刷、文化旅游、演艺娱乐、高端工艺美术为八大重点领域,使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城市功能优化等紧密结合,切实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到2015年,建成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视听、新媒体、现代印刷、文化旅游、演艺娱乐、高端工艺美术等重点领域公共服务平台,健全公共服务配套体系,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300亿元左右,年平均增长13%左右,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左右;到2020年,完成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确定的园区、基地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300亿元左右,占深圳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1%左右,增长速度达到12%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