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旅游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8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贵州省桐梓县:
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径
本报记者 王新伟 通讯员 粱曙清 娄方进

黔北旅游的新亮点

  彰显个性、错位发展,桐梓县的外向型乡村旅游新格局,已经开始成型。

  编者按:近年来,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发展,形成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去年,桐梓的乡村旅游被世界旅游组织列为观察点。

  桐梓县位于贵州省北部,西连习水县和重庆市綦江,北抵重庆市南川区、万盛区,南距省会贵阳226公里,距历史名城遵义59公里,北至西南重镇重庆市246公里。素有“黔北门户”、“川黔锁钥”之称,是黔北的一颗璀璨明珠。

  即便是酷暑时节,桐梓的平均温度仍不到30℃。因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所以桐梓被誉为“绿色空调、天然氧吧”。得天独厚的凉爽气候成为重庆人的休闲避暑天堂。2009年,桐梓县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99.82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2.69亿元。

  今年1至6月,桐梓县乡村旅游点共接待游客3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9亿元。入夏以来,每天入住桐梓乡村旅馆的重庆游客超过2万人。

  凉爽的气候仅是桐梓县发展乡村旅游的“金字招牌”之一。以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为代表的红色文化;210国道、渝黔高速、渝黔铁路三条交通大动脉纵贯县境南北的便捷交通;形如笔架的狮溪笔架山、水银河曼妙的峡谷风光等奇特的自然景观构,共同构成了桐梓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近年来,桐梓县充分依托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观光旅游、避暑旅游、红色旅游和体验旅游。每年盛夏酷暑时节,周边重庆、遵义、贵阳等地区数以万计的游客结伴、组团、自驾车来到桐梓观光避暑、休闲度假。“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品农家菜、干农家活、购农家货、享农家乐”的链条逐步完善,极具黔北特色的外向型乡村旅游模式开始成型。

  按照多层次、多元化的思路,桐梓县提出彰显个性、力争“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特”,形成错位竞争、差异发展的发展模式。如今,桐梓县逐渐形成了城郊依托型,景区带动型,休闲避暑型、技艺展示型等风格各异、特色独具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涌现出“品韵娄山”、“戏水楚米”、“花海小坝”、“品果红星”、“诗画金山”、“纳凉黄莲”、“田园朱天”、“垂钓朝门”、“休闲七二”、“避暑九坝”等10个乡村旅游品牌。

经济发展的新抓手

  推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政府在市场准入、财税调节、投融资渠道等方面给予了有力的扶持和推动。

  为了培育乡村旅游的发展,桐梓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对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乡村旅馆,免征营业税及附加;鼓励乡科级以下干部职工带薪领办乡村旅游项目,这一举措调动了干部职工、农民群众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许多在外务工的农民纷纷返乡发展乡村旅游……

  目前,桐梓县共打造乡村旅游景点12个,发展乡村旅馆343家,床位10400张。这些政策措施,吸引了大量民间资本投入乡村旅游。据统计,目前桐梓旅游项目意向性投资达26.4亿元。 

  桐梓县还把乡村旅游安全保险纳入旅游重点工作来抓,县旅游局与人保财险支公司一起对全县乡村旅游的特点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分析,从实际出发,推出了系列有利于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旅游安全保险产品,出台了《桐梓县乡村旅游安全保险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了全县乡村旅游安全保险机制。充分利用保险这一经济杠杆,化解旅游安全风险,增强了旅游行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有效解决在乡村旅游中不可预见的经济赔付这一突出矛盾,切实保障了广大游客及旅游业主的合法权益,为全县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于乡村旅游安全保险产品在设计上更加注重了保险性、合理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乡村旅游业主积极响应,主动为游客办理旅游安全保险,并加大乡村旅游安全服务基础设施硬件的建设力度。到目前,桐梓乡村旅游投保旅客人数已达5万人次。

  2006年7月,遵崇高速公路开通后,桐梓避暑游逐渐火爆。2006年夏天,重庆市遇上百年不遇的高温气候,数千名重庆市民来到桐梓租房避暑。这一现象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桐梓县旅游局、桐梓驻重庆办事处、娄山关旅行社、桐梓游客服务投诉中心等相继成立。很快,这些机构与重庆市相关机构和20多家旅行社实现对接。重庆国旅、海外、太平洋、巴渝假期、九洲等10多家旅行社开展重庆至桐梓一日游、两日游、避暑季游等业务,形成重庆至桐梓团体游、自驾游,老人避暑季游、学生暑假游、职工休假游等结合的旅游新格局,桐梓旅游的对外形象开始树立。

  在桐梓,随意走进一家乡村旅馆,《桐梓县乡村旅馆安全制度》、《桐梓县乡村旅馆卫生制度》、《桐梓县乡村旅游游客须知》、《桐梓县乡村旅馆价目指导表》等一应俱全。各乡村旅馆有专职的服务人员和厨师,统一着装、接待规范。真正实现了游客放心旅游、安全旅游、明价旅游。

  贵州省旅游局副局长杨俊赞扬说:“桐梓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并且上升为地方标准、行业标准。”

乡村旅游的新思路

  旅游资源多种多样,但决定其品质的是文化,文化的内涵和底蕴将给旅游平添无限魅力。

  2008年7月25日和8月5日,重庆京剧团琴师黄一帆等24位京剧爱好者分别在元田农家乐乡村旅馆和桐梓县文化馆与当地的京剧票友联合举行两场联欢会。黔渝京剧票友一一登台,以戏会友,切磋技艺,交流感情。

  “过去5年我一直在四川银厂沟避暑,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这里,感觉很好。”酷爱京剧的重庆电视台文艺部退休干部况惠敏说:“桐梓乡村旅游不但气候凉爽,而且文化内涵很丰富。”

  气候凉爽决不是桐梓仅有,如果只是守着气候优势叫卖乡村旅游,可以想象,桐梓的乡村旅游难成“气候”。要在周边旅游蓬勃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乡村领域站稳脚跟、发展壮大,就必须不断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增加更多吸引游客的旅游因子。

  到桐梓旅游的重庆人中,中老年居多,为了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大娄山风情,桐梓县旅游局、艺术团等单位多次组织编排演出文艺节目,还组建了78支民间文艺宣传队,广泛开展互动交流,丰富游客精神生活。游客们欣慰地说:“我们习惯了这里的生活,钓鱼、打扑克、下棋、跳舞、散步、登山、打羽毛球、打太极拳、赶场。”

  况惠敏告诉记者:“来桐梓后,我每天搞10多项活动,比在重庆还充实。不少乡村旅馆筹资购置音响、彩灯,组织露天卡拉OK、露天舞会等。”

  行走在桐梓一个个乡村旅游点,一栋栋黔北民居建得漂亮整洁,坡面屋、小青瓦、穿斗式、白粉墙、雕花窗,韵味独特,让人流连。这些新颖的建筑要素构成的黔北民居处处透射出厚重而又清新的“黔北文化”气息。自乡村旅游发展启动之初,桐梓县就把打造乡村旅游文化品牌摆上了重要议程。2007年,桐梓率先成立旅游协会,先后对娄山关乡村、小坝乡村、金山乡村等旅游点进行文化包装。

  楚米乡村旅游点依托根雕,新站依托青杠园陶艺,打造技艺展示型乡村旅游。游客可以观赏工艺品,领略乡村技师的多种工艺制作过程,还可以参与其间自娱自乐。

  桐梓县厚重的文化底蕴还吸引贵州大学美术学院将一个美术教学基地设在这里;农事体验园更让游客过上一把回归自然的耕作瘾。

  谈起桐梓县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县委书记罗其方信心十足地说:“桐梓今后将严格按照‘新型工业大县,绿色产业之乡,特色旅游胜地,重庆卫星城市’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乡村旅游。”到2012年,桐梓县将建成乡村旅游示范村50个、乡村旅馆500家以上,5万农民从事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以上,实现收入3.5亿元。

  图1 在桐梓可以欣赏到充满民族风情的舞蹈。             杨建国摄

图2 来到桐梓的游客在学着打糍粑。

              娄方进摄

  图3 美丽的风景、便捷的交通和宜人的气候打开了桐梓的乡村旅游市场,图为一个老人旅游团正在拍摄当地的特色民族服饰。   

     娄方进摄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