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8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坚守职责 书写忠诚
———记“党的义务宣传员”黄世和
本报记者 夏先清 通讯员 王元辉

  38年来,黄世和共坚持播音1.5万余小时,在村里不通电的26年中,他自费购买的干电池能装满一卡车。

  “共产党,真正好,我给乡亲表一表:不缴农业税是小,反过来还给你倒找;栽树种粮给补助,困难户还有低保;娃娃上学全免费,免费蛋奶身体好;农民看病不用急,大病小伤有医保;农民日子赛蜜甜,感谢党的好领导……”

  今年6月25日早上,“黄世和家庭广播室”开始了当天的第一次播音。这顺口溜是身残志坚的黄世和自己编写的花鼓词《庆“七一”专刊———共产党真正好》。这声音对于白石河村村民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因为大家已经听了38年。

  这是秦岭深处的一个小山村,位于陕西省旬阳县桐木镇。每天清晨,当第一缕晨曦透过山岚照进山坳里的白石河村,悦耳的播音声就会划破山林的寂静……

  1969年麦收时节,22岁的黄世和突然站不起来了。白石河村山大沟深,缺医少药。乡亲们用滑竿抬着他,从村里送到镇上、县城和省城治病,可黄世和还是因病情耽搁,再也不能像普通人一样站立行走。

  病床上的黄世和收到了第一份与广播有关的礼物————父亲送的收音机。小小铁盒里面的大千世界,让对人生近乎绝望的他看到了希望。经过不懈努力,1972年10月1日,黄世和的处女作《金色的十月》散文诗在县广播站播出。

  这件事带给黄世和莫大的鼓励。同时,他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大家整天要出去干农活,可小广播只能在家里听。怎么能让大家随时随地都听到广播呢?

  这时,黄世和收到了第二份礼物————村支书送的收扩两用机。他用收扩两用机建起了一个小小的广播室,每天除转播新闻外,还帮生产大队搞生产进度评比、好人好事表扬、早上喊工、播放音乐等。从此,黄世和成了一名“党的义务宣传员”,他的人生也与广播结下了不解之缘。

  黄世和每天都有自己的播音安排:第一次播音,早上6时30分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7时摘播党报和有关重要文件,7时10分广播自办的本村节目,7时15分结束;第二次播音,10时30分至11时广播文艺节目;第三次播音,18时重播当天前两次播音的主要内容,18时30分至19时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

  提起黄世和播音的事,村支书刘桂成说他的小广播“内容丰富,时间准确”:转播新闻之后,还广播县乡重要文件、生产技术要领、蚕茧价格变化、烤烟收购信息等等,这对大伙了解国家政策、发展经济有很大帮助。

  老伴涂可婷说他“播音比吃饭还重要”,黄世和的语气很坚定:“不吃饭,就我一个人饿着;不播音,党的声音就传递不到大伙儿的耳朵里。”

  2008年7月1日,已过花甲之年的黄世和向镇党委郑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不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庆祝黄世和入党,妻子在家庭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从县城花800元为黄世和送上了他广播人生中的第三件礼物————具有收录功能的大功率扩音机,还给他的广播室购买了新的接收机、话筒、扩音机等设备,并在家对面的山上安置了3个高音喇叭,使黄世和的广播可以覆盖全村90%以上的农户。

  这一年冬天,村民赵老汉在山上劳作时,不小心将山林引燃,风助火燃,火势迅猛。黄世和急忙赶到广播室:“紧急!紧急!对面山上发生火灾,请大家快去扑救!”听到广播的村民纷纷带着工具去救火。村民阳文斌说:“山上的林地连到了仁河口乡,要不是广播及时通知大家救火,后果真不知会怎样。”

  在播音的过程中,黄世和用心去琢磨新名词。他在播音中接触到了“循环经济”这个提法:“利用沼气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条好路子!”为此,黄世和特意到邻近的仁河口乡去考察,并在自家建起了白石河村第一口沼气池。如今,村民们学着黄世和建起了30多口沼气池,日子也过得越来越红火。

  就在不久前,陕西省广电部门又给黄世和送上了第四件礼物————专业的广播制作播出系统,技术人员还对黄世和进行了调音台和电脑的使用培训。兴奋不已的黄世和表示,他要把广播室办得更好,让更多的人分享广播带来的快乐。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