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8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扎根基层 服务群众
———记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文化馆馆长谷秀梅
本报记者 王学仁 苏大鹏

  1958年12月,谷秀梅出生在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泡子镇一户颇具文化气息的农民之家,蒙古族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让她的人生绚丽多彩。

  2004年,一直钟爱文化艺术又业务精湛、事业心强的谷秀梅当上了县文化馆馆长。在她心中,能够把最美好的文化艺术奉献给群众是最神圣的事业。从当上馆长的那天起,面对馆里人、财、物都十分匮乏的困境,她不等不靠,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工作中。

  2005年初,谷秀梅发现县里老百姓喜爱的东北大秧歌是个很好激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积极性的平台,她想,如果结合健身操创作改编一个新的文化形式,肯定会受欢迎。她购置了音响设备,组织全馆同志排练了两个月,准备组织一个健身操大型培训活动。她还坚持每天早上5点到几个群众自发组织的活动地点教大家跳秧歌健身舞。

  渐渐地,谷秀梅和县文化馆的工作得到老百姓认可,纷纷参与到他们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中来。如今,县城8个社区参加业余活动的群众基本都会跳第二套健身秧歌,筷子舞、扇子舞、顶碗舞等均已得到推广。每天傍晚,县大小广场成了人们健身的欢乐海洋。

  谷秀梅经常带领馆员深入农村,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一次,谷秀梅和同事们去泡子镇农村辅导一台文艺节目。听说县里文化馆的老师来了,村民们都放下手中的农活赶来。谷秀梅和同事们住在老乡家,与村民同吃同住。看到村民们满足和欣喜的表情,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辅导工作中。那次,他们在乡下连续住了七天。

  每次送文化下乡返回时,群众期待的眼神总让谷秀梅久久难忘。“文化馆送文化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但我们可以培养乡村的文化爱好者,辅导培训农村基层文艺骨干,变农民被动地等待文化下乡为主动地参与和创造自己的文化”,谷秀梅认为,把普及群众文化的种子“种”在农村广阔的土地上,组建起一支农民自己的文艺演出队是个不错的办法。想到就做,她马上组织文化馆的同志们深入到乡村,广泛开展培训和辅导工作。就这样,一大批农村基层文艺骨干和文化爱好者迅速成长起来。他们在生产闲暇,积极创作表演农民们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活跃着农村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如今,在阜新县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这种从文化“常下乡”到文化“常在乡”的喜人变化,使谷秀梅和她的同事们走出了一条活跃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之路。

  如何保护好民间艺术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让其成为群众的文化大餐,也是谷秀梅一直努力的方向。极具蒙古族特色的安代舞近年来几近失传,从2005年起,谷秀梅在查阅历史素材,并在民间探寻原汁原味的安代舞的同时,大胆地对安代舞进行改编,在曲调和动作上融进现代元素。

  为了普及安代舞,每天下午放学后,不管工作多忙多累,谷秀梅都会带领馆员准时赶到中小学校,一遍一遍地辅导学生学习安代舞。如今,经过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安代舞得到了深入推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