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经济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8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转企改制的国有文艺院团总数为228家,仅今年就新增106家。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国有院团和民营院团在市场上同台竞争、各展其长,为整个演艺业注入了生机———
演艺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本报记者 乔申颖
  7月10日,首届全国民营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活动之一越剧《状元未了情》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演。                                        新华社记者 翁忻摄
  7月31日,演员在演出舞蹈《千手观音》。              新华社记者 何俊昌摄

  把转企改制看作一个契机,不断反观自身,寻找在经济社会中的定位和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已经成为全国众多转制院团负责人的共识。经过几年实践,市场上涌现出一批有号召力的竞争主体。同时,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优化了企业成长和竞争的环境,演艺业的发展潜力被激发,一系列令人欣喜的变化开始出现。

拓宽市场成效初显

  2009年9月8日,北京保利剧院正式进驻合肥天鹅湖大剧院,组建合肥保利大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并承诺全年的演出要达到100场以上。同年12月30日,保利剧院在合肥大剧院首次亮相,赢得满堂喝彩。随后,又成功推出了数十场节目。

  2010年2月22日,由安徽省直属演艺院团和安徽大剧院、安徽省演出总公司组成的安徽演艺集团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该集团集中了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省歌舞剧院、省杂技团、省话剧院、安徽大剧院等众多演艺资源。4月26日,安徽演艺集团首届“演艺之春”大型文艺演出季拉开序幕。在此后的15天里,该集团陆续推出了20场精彩演出,得到市场的热烈响应。随着文化市场升温,上述两大演艺机构带来的“鲶鱼效应”也使安徽中小型演出企业加速整合和裂变。

  近年来,像安徽市场这样的变化在全国各地不断发生。这些现象既表明日益开放的文化市场为优质资源的进入提供了更好的环境,也证明高品质演艺资源对于激活市场的重要作用。文化消费被认为是非刚性消费,它不像吃饭穿衣一样不可缺少。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文化市场的升温往往是自然而然的,但也有一些地区的消费者还没有做好把文化消费纳入家庭必要支出的习惯。这种时候,市场更需要品牌企业、名家名角儿等优质资源的进入,将市场的潜力激发出来。

  河南“小皇后”豫剧团团长王红丽的经历就是个鲜活的例子。作为国有院团的台柱子,全国戏曲两度梅花奖得主,王红丽自办民营团不仅为市场带来了优质的产品,也引入了先进的发展理念。王红丽认识到豫剧真正的根在农村,17年来坚持为农民演出,靠着好戏、好演员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市场细分趋势明显

  经过几年的培育,文化市场的吸引力不断增强。资本、人才等资源的涌入不仅使市场更加活跃,也为演艺企业自身的发展带来莫大的助力。在评估自身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转企改制引入战略性资源,聚焦细分市场,走专业化、品牌化的高端路线成为一些企业的主动选择。

  中国木偶艺术剧院是全国首批转企改制的国有院团之一。他们创作的大型原创奇幻剧《猴王》自2008年5月1日公演至今,演出200场,收入1028.26万元;而转企改制前,同样的地点,同样的演员,木偶剧院的很多剧目连续20场都演不下去。造成如此反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转制后民营资本的进入为木偶剧院带来的机制活力。

  中国木偶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周春宁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细枝末节的改革已经很难解决剧团发展的深层矛盾,因此我们选择了转企改制,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基础上,吸引民营资本、转换经营机制,使新的文化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中国木偶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由民营企业永庄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控股51%,这是民营资本首次参与国有艺术院团改制并控股。新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剧院的创新热情,也使剧院管理营销跃上新的层面。如今,公司木偶演出收入只占总收入的55%,其余45%来自对剧院其他资源的开发。

  要素市场的活跃还孕育出一批过去没有的演艺企业类型。上海城市舞蹈公司是一家以创意策划、投融资和营销舞剧及舞台剧为主营的专业文化公司。公司只有19名员工,并不拥有从事舞蹈演艺事业的实体资源。然而,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各地文艺院团纷纷打破围墙、搞活机制、开放资源,这一现实为城市舞蹈公司实行“制作人制”提供了机遇。他们和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共同制作的杂技芭蕾《天鹅湖》,至今已在10多个国家上演200多场,收入逾5000万元。

市场定位更加准确

  转企改制为院团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一部分企业寻找机会向精细化、专业化发展,也有一部分企业致力于将自身艺术特色与普遍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寻求更大的接受空间。他们的努力为演艺市场带来了更加多元、更加丰富的艺术产品。

  江苏省丹阳市戏剧总团是由锡剧团和丹剧团合并而来。上世纪80年代,丹剧团凭借《野塘婚礼》、《大哥,你好》、《称婆婆》等一批优秀剧目在江苏乃至全国大赛中屡获大奖。然而,进入90年代以来,演出市场日益低迷,剧团陷入了发展困境。2005年,江苏省丹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剧团纳入第一批事业单位改革。团长王金锡称这次改革是一次“起死回生”的变革,“改制打破了铁饭碗,打破了与市场之间的隔阂。”轻装上阵的剧团调整了发展思路,面向市场,按照群众和市场需求生产艺术产品,增加演出场次,把市场定位调整到了乡村和社区,送戏到农民家门口,迈出了市场化经营的第一步,当年实现盈利近20万元。

  河北大厂评剧歌舞团也有相似的经历,他们不仅在农村市场如鱼得水,也凭借准确的定位在城市站稳了脚跟。“谁说农村戏只能在农村演?团长赵德平自信地提出“一桌菜,两家吃,城市农村都喜欢”的口号,从节目到演出,请专家帮助制作,重新包装,虽然投入高,但经济效益更高。

  吉林省东北风二人转剧团更是活得风生水起。“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从来不缺演出邀请。”团长李云杰说。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演艺业的发展环境越来越好。经过几年的发展,国有院团和民营院团积累了不少经验,走出不同的成功路径,他们互为补充、互相激发,共同推动演艺业走向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