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8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水是发展的源泉
李歆月

  在甘肃省,水资源的短缺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论是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还是城镇化,都离不开水资源的持续供给。

  展开未来画卷,甘肃省将建起7个循环经济产业基地,记者在金昌、张掖、武威等地区采访,发现每一个工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探索资源的循环利用时,都把水的节约利用放在重要地位。在金昌化工,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96%。在雪晶生化,水的重复利用率达80%以上,经过自主创新,设计建成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站,企业投入2200万元、日处理污水4500立方米。在发展中,企业不论大小,在水的循环利用技术和设备上都积极实践、勇于创新,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灌溉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如今,这一地区的生产和生活,与水资源的保护更加息息相关。祁连山森林、黑河湿地,对水源的涵养,关系着整个河西走廊和黑河流域的生态安全。过去的几十年,人们过度地向脆弱的生态环境索取,今天,人们已经看见,雪线在悄悄上升、冰川也会融化、湿地也会干涸,富庶的绿洲也会风沙漫卷,沙进人退。在张掖市,湿地的保护和建设扎扎实实展开,修建界碑、围栏、种植芦苇、放养鱼苗、规划国家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在对自然的呵护中,人们开始重新构建生活的环境,重新选择发展的方式。“水天向晚碧沉沉,树影霞光重叠深”,古代的张掖湖光水色,总有一天,人们在与自然友好的相处中,能重温古人这种诗意的感受。

  甘肃大部分地区农业用水的比例较高,在河西地区,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比重超过90%,农业节水成为关键。

  首先,大幅降低农业灌溉用水。不论是对大中型灌区加快节水改造,还是对流域生态进行综合治理,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各地节水的紧迫感和推进力度。从绿洲良田到戈壁荒漠,各地区根据实际生态特点,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工程、行政等各种措施,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穿行在民勤县,记者看见沙丘追逐着良田、村庄和公路。在关井压田的同时,民勤县大力调整种植结构,扩大低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公路两旁大面积种植的棉花、油葵,在充足的光照下,长势茁壮。这些节水作物占去了小麦和玉米的风光,而食用菌大棚也以节水优势,与蔬菜大棚一争高下。

  在丘陵、山区,你能看见多样的小型集雨工程:水窖、水池、水柜和水塘。通过收集雨水,把大自然季节性赐予的水资源也利用起来。通过对高效节水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充分积蓄和利用雨水。未来5年,甘肃在中东部干旱半干旱农业区将示范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1500万亩,使雨水利用率达到70%以上,每年可增加利用雨水资源达4.6亿立方米。同时,在沿黄和河西灌区示范推广膜下滴灌和垄膜沟灌技术600万亩,亩节水按200立方米计,每年可节水12亿立方米。 

  “以技术为支撑,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为核心”,甘肃正努力向节水型社会迈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