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环球市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8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汽车共享”何以在德国开花结果
魏爱苗

  上海世博会德国馆不莱梅市关于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方案与实践,给国内观众带来“汽车共享”这一全新的视角与观念。人们不禁要问,“汽车共享”为何能够在德国生根、开花、结果?

  首先是因为社会确有这样的需求。德国各大、中、小城市,都有一批人需要“汽车共享”这种生活方式,尽管背景有所不同。有些人不需要每天开车,对这些人来说,买车有些浪费,不买车又不太方便。有些人家里已经有车,但有时需要第2辆车。还有一些个体公司或规模很小的企业,因业务或工作的要求,经常需要驾驶不同类型的汽车。而配齐这些车辆,对这些企业和公司来说,成本过高。

  也有一些人是为了追求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到万不得已不去开车。还有人虽然主张通过公共交通解决出行问题,但也确有需要用车的时候。当然也有一部分低收入家庭,出于用车成本的考虑,需要这种“汽车共享”的方式。总之,无论是何种原因,这些消费需求的存在,是“汽车共享”得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汽车共享”与汽车租赁公司的区别在于,前者属于自助公司或公益团体,后者属于市场经济,以追求盈利为目的。从方便性和经常用车的角度看,“汽车共享”显然比租赁公司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它不受节假日和上下班的限制,不用办理任何手续,凭会员卡和密码就可随时取用车辆。当然如果偶尔用一次车,租赁公司不失为一种更好的选择。毕竟不需要缴纳押金和每月用车基本费用。

  “汽车共享”公司不需要国家投入1分钱。只要大家都愿意,几个人合伙就可组织起来,无论是集资还是贷款买车,大家分摊用车成本。用得多的多交,用得少的少交,原则是公平合理的。出现问题召开会员大会协商解决。管理是透明的,用车价目表和账目都是公开的。

  “汽车共享”公司管理人员都是一些热衷于公益事业的人,他们大多属于兼职员工,基本属于义务劳动。别看是义务劳动,其责任和服务质量与其他公司一样,丝毫不差。其中包括车辆定期保养,日常汽车维护等,使汽车始终保持良好的运营状态,从而确保用车人的安全。

  “汽车共享”虽说是互助团体,但完全按企业方式运营,只是不追求利润。一旦追求利润,就意味着会员用车成本的上升,失去了其特有的吸引力。

  以德国不莱梅市的名义出席上海世博会的“坎比鸥”公司就属于这类良性运营的企业。该集团从1990年起家时的3辆车、1个站点、28名会员,发展到如今横跨多个国家的28个城市,会员由2000年的4800人壮大到现在的33600人。

  “汽车共享”风靡德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各级政府的扶持与帮助。这主要体现在网点的建设上。政府是规划部门,他们把交通便利的停车场地交由“汽车共享”公司使用,并不断地帮助解决新建网点的问题,方便了会员用车,而且让“汽车共享”公司对市民更具吸引力。参加的市民愈多,对市政建设愈有利。截至目前的统计显示,“汽车共享”平均每34名会员合用1辆车。这对于一个城市乃至国家来说,相当于省下了大面积的停车场地,也等于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