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科基础“一穷二白”到自主培养工程师,西藏大学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就在这几年间,援藏教授、西藏大学校长助理、工学院院长王齐荣的脸庞上,也留下了援藏事业的岁月印痕———美丽的高原红。
2004年,时任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的王齐荣,作为第4批援藏干部来到西藏大学,担任西藏大学工学院院长。这位西藏大学工学院第二任院长,曾在援藏日记中写道:“工学院承载着西南交通大学和西藏大学两校的希望,凝聚着首任院长和全体援藏教师的心血。我一定牢记自己的历史责任,把西藏大学工学院的建设继续推向新的水平。”
上任伊始,王齐荣便致力于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提高现有师资的学历学位,夯实师资队伍,使西藏的工科人才培养走上正轨;他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坚持突出特色、重视实践的培养方针,面向西藏经济社会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应用型工科人才;他主张以急需、优势、特色的原则指导学科与专业建设,在对口支援上争取实现双赢,收效显著。
2005年6月,西藏大学首批102名工科本科毕业生圆满完成学业,成为西藏生产建设的新生力量,西藏有了自己培养的工程师。“能够见证西藏地区首届工科大学生的毕业,这是我人生中非常自豪的事情。”王齐荣说,西藏大学工学院作为西藏地区第一个工科人才培养基地,还应当成为西藏地区经济建设应用型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地,成为高新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的基地。沿着这一思路,王齐荣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进一步推进工学院的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城市规划、资源勘探、网络工程、数字媒体艺术、景观建设、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新的本科专业不断开设,西藏大学工学院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西藏大学工学院学生蒋林等所在的团队,曾在首届“科锐杯————中国大学生LED照明设计创意大赛”中获得二等奖。蒋林说,学院注重实践和创新的教学模式,让他受益匪浅。几年来,西藏大学工学院鼓励在读学生针对西藏建设实际,有目的地深入学习和大胆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院的藏文信息技术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在西藏第2代居民身份证广泛采用;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的“那曲火车站站前广场市政道路设计”、“聂荣县公路建设规划”、“拉萨城市公交运营管理”等课题都对相关部门的决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07年8月,本该是王齐荣援藏期满回内地的日子了。然而,面对师生们的不舍和校方的再三挽留,他又递上了“请求作为第5批援藏干部”的申请,选择继续留了下来:“这里需要我,我实在不忍心离开。”
王齐荣在西藏大学一干就是6年。6年里,王齐荣曾任西藏大学工学院院长兼院党委副书记、西藏大学工学院党委书记、西藏大学校长助理,与西藏大学一起走过了发展进程中的区部共建、新校区建设、本科教学评估创优、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等重要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