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8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转变发展方式百城调研行 南昌篇(上)
持续发展路径新
本报记者 万建民 赖永峰

压题照片 南昌市红谷滩新区。

  到南昌调研,我们遇到的是一个又一个惊喜。2000年以来的10年,南昌走出了一条“经济快速发展、生态持续好转、群众安居乐业”的科学发展路子。

  10年里,南昌工业增加值从88亿元增长到615亿元;财政总收入由44亿元增长到250亿元,现在一年的财政增量就相当于10年前的财政总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城区人口翻了一番,城市建成区面积由85平方公里拓展到210平方公里,增加了1倍多。与此同时,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提升了10个百分点,城区绿化覆盖率提升了8.32个百分点……

  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城市生态环境也得到进一步优化,这尤为难能可贵。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余欣荣说,南昌最大的经验,就是在发展中守住了生态底线,“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我们在新时期坚持高起点规划、全方位拓展、可持续发展赢得了空间,这是南昌最大的‘后发优势’。”

  “生态南昌”成为“后发优势”并非偶然。作为一个欠发达的省会城市,南昌加快发展的压力并不小,但南昌市委、市政府坚信,“城市的竞争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短跑”。正是有了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南昌宁愿牺牲一点眼前的发展速度,也要为长远的发展留出空间。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广大干部群众首先必须转变发展理念。”余欣荣说,在南昌,“生态环境是最大的优势”已然成为共识。在这一共识下,“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思路日益清晰。

生态建设的“加减法”

  南昌山水相依,生态条件优越。但“生态南昌”的优势却不是自然形成的,这里也曾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南昌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但越是基础薄弱,起点越低,就越容易造成污染;而且也因急于追赶,“捡到筐里都是菜”,容易引进一些技术含量低的污染项目。南昌发电厂、江西化纤厂、江西造纸厂等大型企业曾经集聚于南昌城北。然而城北处于南昌市的上风方向,这些工厂对市区大气环境质量影响非常大,而城区居民区、商业区中也随处可见矗立的烟囱排放着浓浓黑烟,南昌一度成为全国四大酸雨区之一。

  南昌市委、市政府决定工业“退城进郊”,将城区的工业企业搬进市郊的园区,拆除城区内400多根烟囱。而新来项目,只要工艺落后、对城区环境有严重污染的,不管投资多大一律“婉拒”。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年已有30多个大项目被南昌“拒之门外”。

  迁走老工厂、拆除烟囱、拒绝污染项目落户,只是简单的“减法”,南昌更加重视“加法”:在老城区见缝插针建设“邮票绿地”;在新城区、城郊接合部大力植树人工增绿;整治死水湖,形成城中湿地,盘活全城水系,再现“活水绕南昌”的美景……

  在生态建设中做“加减法”,需要有牺牲眼前利益的决心,而这种短期利益的牺牲,往往能够带来更多的长远利益。如何取舍,体现的正是两种不同的发展理念。

  在南昌高新区有一片2600亩的湿地叫做艾溪湖,前几年由于周边工业、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加上村民无序养殖,这片湿地成了死水,垃圾遍地,臭气熏天。如何处理这块湿地,南昌高新区曾经面临多种选择。

  “所有手续都办妥了,用土一填埋就可做建设用地。” 

南昌高新区管委会宣传处处长邱 说,按照当时的行情,这块地至少能拍出30亿元。然而,艾溪湖在南昌市民心中曾经留有美好的回忆,一旦填掉,高新区将因为没有“留白”而在环境上留下遗憾。更为重要的是,艾溪湖还是南昌天香园“城市候鸟”空中通道上一个重要的节点,如果艾溪湖填掉了,这条候鸟的空中通道就有可能断掉。

  在短期的经济利益和事关长远的环境保护之间,南昌高新区选择了后者。他们不仅对艾溪湖周边污染源实施截污治理,而且投入3000万元,按照生态重于景观的原则因地制宜恢复湿地的原来状态:山丘起伏之中,碧波相间;曲径通幽之处,芦苇丛生。

  如今,走进艾溪湖湿地公园,满目葱茏,虽在闹市之中,却让人享受回归乡野的乐趣,寂静处鸟啼虫鸣清晰可闻,湖面上飞鸟野鸭嬉戏为乐。更加可喜的是,艾溪湖、南昌都市候鸟公园、天香园已经连成一片,成为候鸟栖息的乐园。18万余只候鸟“定居”南昌城区,这是大自然对这座城市最大的褒奖。

  艾溪湖重现昔日美景不是个案。2009年,南昌市推出了“森林城乡、花园南昌”三年建设规划,力争到2011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绿地率达到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

  走在12公里长的昌南大道上,就像进入了一片微型的森林,隔离带和道路两侧都是高低错落的树木,从速生的杨树到栾树、马褂木等高大乔木,再到红叶石楠、夹竹桃、茶梅等花灌木,可谓移步换景。南昌市园林局新闻发言人黄跃生说,仅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南昌就新种乔木68.6万株,灌木822万株,草坪22公顷,草花52.2万盆,各种花灌木将近40万株,“到2011年,南昌将真正实现森林淹没城市、花园遍布长街的美景。”

  在黄跃生看来,“森林城乡、花园南昌”建设,不仅仅是一项生态工程,而是关系南昌未来发展的根本大计,“对于生态环境和发展的关系,我们的认识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他说,从“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再到“今天的绿水青山,就是明天的金山银山”,广大干部群众对南昌的生态优势认识不断深化。

制度创新作保证

  位于南昌西郊湾里区的梅岭,是传说中音乐始祖伶伦定五音的地方,山光水色,美不胜收,是南昌的“后花园”和绿色屏障。

  早年间,一批工厂迁移到湾里,在这里制造出了江西省第一台电视机、洗衣机、空调,生态屏障成了风光一时的工业强区。然而,无序的开发使这里的生态环境受到较大影响。

  “谁都清楚保护好生态环境是湾里第一位的责任。”南昌市湾里区林业局局长罗时林说,可是市里面每年分解考核指标的时候,招商引资、工业增加值、GDP、财政收入这些指标,湾里区从来不比其他区来得少,“重压之下,一些干部自然会倾向于完成当前的考核任务。”

  虽然“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共识已经形成,但在具体工作中,是“生态至上、追求发展质量”,还是“GDP至上,追求发展速度”,说到底是一个政绩观的问题。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政绩考核问题。

  2009年,南昌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湾里区生态保护、科学发展的意见》,其中一项重要的政策支持,就是取消了对湾里区招商引资、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的考核,增加了生态保护、环境改造等指标的权重。罗时林说,200分的总分值中,有关生态保护的指标就占到50分,“我们一下子感觉到工作的重心都发生转变了。”

  于是,工业项目被集中搬迁到远离梅岭的罗亭工业园,并严格限制污染项目;年出栏30万头的生猪养殖业确定在3年内分批退出,在财政补偿的同时,农家乐、茶叶、花卉、苗木基地等替代产业逐渐成了农民稳步增收的主渠道;休闲旅游业成为全区重点培育的主导产业,国际都市森林旅游休闲节、梅岭“四季花海”等休闲旅游品牌活动影响力日益加强……湾里,正以全新的姿态承担起南昌绿色屏障的角色。

  “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目标已经明确,但如果制度安排不完善,转变的过程相对就会比较慢、比较艰难。”南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周关说,在推动广大干部转变发展理念的同时,还要探索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制度安排。

  与习惯于用共性的指标来考核政绩的“一刀切”做法相比,南昌推出的差异化考核政策,积极意义不言而喻。“不仅是湾里,全市14个县区根据功能和发展实际的差异划分了6大板块,不同的板块实行分类指导、错位发展,考核上自然也体现了差异化。”南昌市综合目标管理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莫继明说。

  事实上,南昌在制度创新方面的探索早就已经展开。2003年,南昌市人大常委会就审议通过《南昌市优化投资环境条例》,并于2004年5月1日正式实施。优化投资环境,各地都在大力推进,但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化已经形成的共识,南昌迈出了新步。

  这些年,《南昌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规划》、《南昌市环境质量全面达标规划(2005—2010年)》、《南昌市水功能区域规划》、《南昌生态市建设规划》、《南昌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等一系列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项规划相继出台。2008年,《南昌市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管理条例》颁布,更是首次明确了工业园区管理机构对环境保护应承担的职责,从源头上把控环境保护。

  “多给后人留财富,少给未来添包袱”,有了这样的共识,南昌正沿着“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轨道一路向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