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记者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7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省部携手合作 提升创新能力
———广东推进省部产学研结合纪实
本报记者 庞彩霞

新闻背景

  自2005年以来,广东省和教育部、科技部以新机制、新模式,联合实施省部产学研结合试点工作,推动全国高校和广东产业界开展合作创新,推动广东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经过5年的努力,省部产学研结合正逐步产生聚变效应,在南粤大地上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截至2009年底,省部合作累计实现产值7000多亿元,新增利税累计近千亿元。国际金融危机来临时,绝大多数参与省部产学研合作的企业都显示出强大的抵御能力,一大批坚持产学研合作自主创新的企业化危为机,逆势而上,成为广东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率先突围的有生力量。

“创新联盟”突破共性技术

  2007年,13家佛山陶瓷企业联合湖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6所高校成立了陶瓷清洁生产产学研创新联盟。联盟成功攻克“陶瓷行业清洁生产关键共性技术”等一系列难题,其中新开发的掺60%陶瓷废渣的陶瓷砖可实现陶瓷废渣全部回收利用,“大规格超薄建筑陶瓷砖产业化技术开发”项目实现瓷砖减薄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节能75%以上,减少20%至30%的粉尘、废气排放。据悉,目前该联盟成员单位已经增加到53个,年产值超过200亿元,其企业会员全部被评为“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该联盟已经成为推动佛山乃至广东陶瓷产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所谓产学研创新联盟,是指围绕广东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引导国家重点建设高校、科研机构与广东行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深入合作,集成各方优势科技资源,共同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解决产业发展的重大共性技术问题、制定重大技术标准、研发重大自主创新产品。这是省部产学研结合的重要一环。截至目前,广东在电子信息、数控装备、白色家电等领域共组建了34个创新联盟,涉及56所国家重点建设高校、36所科研机构和440家广东企业。5年来,广东省财政投入2.5亿元支持联盟发展,带动了地方财政及产学研各方相关投入近20亿元,成功突破了陶瓷清洁生产、数控装备、电子信息等一批制约广东产业发展的重大共性技术难题,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有力地推动了广东产业的结构优化与升级,为广东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四位一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加上了巨大的引擎。例如,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和武汉大学对高能锂/亚硫酰氯电池功能电解液产业化装备进行联合攻关,成功设计和制造出我国第一套锂亚电池电解液产业化装备,相当于国外同等设备报价的十分之一。该装备打破了国外公司技术垄断,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亿纬一跃成为我国最大的绿色高能锂电池制造商,并在2009年成为首批创业板上市企业。而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华为、创维等单位则瞄准数字家庭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共同组建了数字家庭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实现了数字家庭各种设备信息互联、互访和相关技术的产业化应用。联盟已经聚集了包括AVS工程中心在内的5个国家标准研发中心、19个企业研发中心和139家相关企业,涵盖了数字家庭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联盟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的研制,并形成了包含329项发明专利和8项PCT国际专利的专利池,改变了我国数字家庭产业技术标准受制于人的现状。2009年联盟成员单位实现相关收入达35亿元,同比增长110%。

科技特派员发挥重要作用

  为增强广东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提高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和国家级科研机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培养一批具有生产一线工作经验的中青年教师、科技人员,共同推动、深化省部产学研合作,科技部、教育部和广东省从2007年即开始了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试点。2008年,两部一省联合启动的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得到了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广东企业的积极响应。2009年全面实施了“百校千人万企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创新工程”。与此同时,省部产学研结合也开始向纵深发展。3年来,一支由多学科、高层次创新人才汇集而成的科技创新大军,轰轰烈烈地融入到广东区域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中,掀起了南粤大地自主创新的新高潮。目前,来自230所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451名企业科技特派员,带领10000多名应届毕业生,已经入驻2400家广东企业开展工作,成为入驻企业的科技传播员、科技联络员、科技调研员和科技决策员。2009年,科技部、广东省财政专项支持分别为2000万元和1.3亿元。

  “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是深化省部产学研合作的一种创新模式。通过3年的实践,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创造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模式、好机制,深受企业、高校欢迎,取得了丰硕成果。”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陈新如是说。

  据介绍,特派员进驻企业后,积极开展产品研发、技术服务、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产学研结合工作。研发领域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减排等产业,与广东支柱产业的契合度非常高,能够有的放矢地解决广东产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技术难题,受到了企业的广泛欢迎。例如,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邓宏彬入驻东莞市永强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后,对企业产品和技术进行梳理,提出了油罐车的发展策略————“安全、环保、信息化、轻量化”。他和企业研发人员依托高校科技优势,利用企业的生产试验条件,成功研发出新一代产品,在大幅提高车辆防侧翻等安全性能的同时,使原来自重达10吨的油罐车降至4.5吨,车辆负载大幅增加,以1年跑10万公里计算,每辆车可降低运费44万元,极大地提升了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升了自主品牌专用汽车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回报,短短几个月就获得了4000多万美元的海外订单。

  据统计,3年间,特派员与企业联合攻关取得了丰硕成果:提升了企业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联合承担国家级项目100多项;省部级项目600多项。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申请专利25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1200多项。增强企业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完成新工艺150多项,开发新产品400多个,研发新材料200多种,研制新装备200多套,开发新软件270多套,形成技术标准120多项。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新增产值超过250多亿元,新增利税近50亿元,创汇3亿多美元。

  5年来,在省部产学研结合的助推下,广东区域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根据国家科技部监测报告,2009年广东创新能力综合指标排名跃居全国第二。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连续突破2万亿元大关,2009年达2.6万亿元,是2006年的1.67倍,高新技术出口额继续领先全国。今年第一季度,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5800亿元,增长20.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24.3亿美元,增长26%。2009年技术自给率达62%,比2006年提高13个百分点。专利技术产出持续快速增长,2009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32247件和11355件,是2006年的1.5倍和4.7倍,首次双双跃居全国首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其中研发(R&D)人员规模2009年达28万人,三年翻了一番,位居全国第一。2009年广东新增两院院士5位,创下十多年来的最好成绩。2009年破纪录获得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11项,相当于全省前11年所获项目总和,占全国的十分之一,跃居第3位。2007至2008年度全国科技进步考核中,广东县(市、区)达标比例首次过半,达到57%,比2005—2006年度高出20个百分点,创新型广东建设全面提速。

开创产学研结合新局面

  “这说明两部一省联合推进省部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是正确的。”广东省科技厅李兴华说,“下一步,我们将在认真总结五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和《省部产学研结合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

  根据有关规划,广东未来将积极通过共建创新联盟、示范基地和创新平台等方式,推动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中科院和工程院在粤创新资源的横向联合,加快形成“三部两院一省”共推产学研结合的新局面;推动广州、深圳构建国际一流的产学研创新平台,发挥中心城市引领作用;推动珠三角地区加强产学研创新资源在支柱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支持广东东西两翼、山区建设产学研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体系。与此同时,还将加快完善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和新机制,积极推动产学研国际化进程,建立完善动态监测和评估机制。

  经过5年的努力,省部产学研结合在南粤大地上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图为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

形成多元化投入体系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