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7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转变发展方式调研行 重新认识竹产业·产业篇
竹产业发展大有可为

  从6月17日至7月20日,在这盛夏一个多月时间里,本报“转变发展方式调研行·重新认识竹产业”采访小组,从“世博会上看竹产业”开始,先后到世博园区、浙江省安吉县、江西省奉新县、福建省邵武市采访,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竹产业发展情况。

  经过一个多月的专题采访,我们强烈的感受和共识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竹产业发展大有可为!

竹产业:一个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

  从调研行所采访的竹资源大省、大县来看,目前我国竹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企业创新及新技术、新品开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地开发竹资源的积极性非常高。在这些地方我们看到,竹产业已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成为山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并逐步形成了一个由资源培育、加工利用到出口贸易优势突出的新兴产业。

  在这里我们发现,竹产业已经悄然形成了一个生机勃发的大产业,一个拉动山区经济潜力巨大的经济增长点。在浙江安吉,竹加工业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及精深加工的全竹利用,竹产业2009年产值实现112亿元;在江西奉新,因竹加工业大发展而致资源“偏紧”,竹子大县开始“惜竹如金”,下了“禁挖笋令”来培育资源;在福建邵武市,正以政策导向“逼”竹产业转型升级,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精深竹加工发展,竹产业发展形成了后发之势。       

        

  无论在世博会还是竹加工企业的展示厅,竹产品种类和应用领域远远超出了人们对于竹产品的传统认知,竹子不再仅仅是做日常的竹凉席、竹地板等,近年来创新开发的竹家具、竹餐具、竹别墅、竹电脑键盘、竹饮料,以及竹隔音板、竹梁柱等建筑装饰材料等,正源源不断地走向市场,受到国际市场欢迎。据2008年统计,我国竹产品出口有5大类26个品种,出口额为13.6亿美元。近年虽遭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但竹产品出口仍呈大幅增长之势。

  由于竹加工业的拉动,竹资源大幅升值,农民收入因竹产业发展实现了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增长。在江西铜鼓,江桥竹木业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竹电脑键盘,使一根楠竹从做地板的几十元产值上升到了900多元产值。从原来不值钱的竹山到而今的“惜竹如金”,这就是竹产业发展给山区林区带来的变化。

  竹产业开发的价值和发展潜力有多大?有这样一组数字:浙江省竹业总产值从1999年55亿元增加到2009年250多亿元;福建省2009年竹产业总产值已达204.9亿元;江西省2009年竹产业总产值达164.8亿元,占全省林业总产值的25.5%;而2009年浙江安吉一个县竹产业就创造了112亿元的产值。

  20个省份、500多个县(市)有竹子,竹子主产区也有15个省份,2009年竹产业总产值710亿元。

竹资源:一个可永续利用的“富矿”

  “竹子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份宝贵财富。世界上最适宜做工业用材、集中成片分布的毛竹90%在我国。”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齐生说,发展竹产业我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竹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富矿”。因为竹子3至5年即可成材,且越砍越旺,年年择伐而不破坏生态环境。而要砍掉一棵树,幼树得需要25年至30年才能长大成材。据统计,目前我国全年竹子的用材砍伐量,相当于2000万立方米木材的砍伐量(即全年木材砍伐量的五分之一)。从低碳经济的战略意义来看,“以竹代木”的生态效益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我国竹资源面积及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2009年全国大径竹材产量13.56亿根。”国家林业局科技司司长魏殿生介绍,全国现有竹林面积538.1万公顷,近年来以每年1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但我国竹林培育仍处粗放经营阶段,全国丰产竹林只占竹林总面积的25%左右,仍有大量低产、低效竹林面积需要改造,资源的优化和资源量的提升仍有很大空间。“如果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和政策扶持,竹林生产力将会有更大提高。”魏殿生说。

  据悉,近5年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极大地推进了竹资源的增长。在竹产区,营林育竹热情高涨,每亩立竹量已经由2003年的90株左右提高到了130株以上,且竹子径粗也由6厘米提高到了8厘米至10厘米。江西奉新县、福建邵武市,通过竹兜施肥等科学抚育措施,每亩立竹量都提高了20%以上,邵武市的竹林亩均立竹量为170株,平均径粗从2003年的8.2厘米提高到现在的9.5厘米。

  “建立竹林优质丰产培育基地,是竹产业发展的基础。”魏殿生说,国家林业局已将此项措施列入“十二五”林业科技发展规划。如果国家在科技研发和新品种推广上采取一些补贴政策,比如竹林培育和优良种苗补贴政策等,相信竹资源的培育和经营水平会有一个新的跨越和提升。

市场:“墙里开花墙外香”

  “目前,竹产业发展最大的制约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竹加工企业负责人几乎异口同声:是市场。一位在竹加工业工作了多年的企业经理说,国内市场“消费滞后”是竹产业发展最大的问题。

  目前竹产品在国际市场销售“热”,而国内市场销售相对较“冷”。近几年竹产品在欧美市场很受欢迎,出口量不断增加。但在国内市场,一些消费者对竹产品的认识有很大误区,基本还停留在20年前的传统认知上。

  据专业人士介绍,欧美等国际市场竹产品热销,是因为竹产品有着“以竹代木”环保的作用,其了解并接受竹产品,也经历了一个“从不认识到喜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的推广和宣传起到了积极作用。

  生产刺激消费,消费拉动生产。如果启动国内消费市场,让全国消费者喜爱竹产品,那需要一个巨大的宣传工程来推动。

  宣传的主题其实非常重大,例如,“如果你要低碳生活、如果你要呵护绿色,就请多用竹子少用木!”

  其实,更重要的宣传是告诉消费者一个今日竹产品的真实面目:通过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竹产品早已克服了竹材原来的弊端和局限,在功能和视觉效果上完全可以“以竹代木”甚至“以竹胜木”。

科技:给竹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但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市场开拓及宣传推广的成本还是很高的。”有竹产品市场人士说,当务之急是加强对消费市场的宣传和引导,加强竹文化的挖掘和传播等,提高竹产品的市场营销水平。

  “与木材相比,竹材具有强度高、硬度大、韧性好的特点,是工程结构材料的理想原料。如何利用和开发好这一富矿,科技创新和开发是关键。”张齐生说。

  在竹产业的大县,我们不止一次地听到这样的感叹:竹产业发展还是要靠科技。

  据了解,我国的竹材加工产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我国竹加工产业目前仍是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密集型格局,主要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注重量的扩张、资源消耗多而产品附加值不够高。

  如何突破竹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张齐生说,竹加工业仅靠数量扩张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要促进竹加工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向高新技术型层次转移。要通过科技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开拓产品应用领域,扩大竹材加工产品的国内市场。 

  可喜的是,已经有企业另辟蹊径,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产品。“从竹产品的物理功能到化学功能的开发就是科技创新的一大跨越。”张齐生说,提升产业发展空间和附加值,要重视竹材化学利用,重视林业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

  据研究发现,竹材比木材含有更多的半纤维素、淀粉、蛋白质、糖分等可以利用的营养物质。自古以来中医就用竹叶和鲜竹沥入药、竹叶裹粽,近年来,先后开发了竹叶黄酮、竹叶啤酒、竹叶黄酮饮料等系列产品。竹炭、竹醋液也是近年来开发成功并且已经工业化生产、附加值较高的竹产品。

  魏殿生说,应从国家科技战略的高度来思考和展望竹子的利用价值,从产业发展战略的层面来关注、规划和扶持这一新兴产业,用政策导向推进竹产业科技创新,努力开发生产各种附加值高的“以竹代木、以竹胜木”产品,缓解我国木材供需紧张的局面,实现竹加工产业的战略转型和升级。

  他表示,为了加速研发新科技和新产品,由国家林业局组织创建的“木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已经科技部批准并运行。这是一个科技研发和应用机制的创新,目前全国已经有40家相关院校和科研机构、竹加工行业龙头企业参与。

  我们相信,给竹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竹产业发展就一定会不断创造出奇迹。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