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读者之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7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者评议本报“金融服务现代农业一线见闻”系列报道————
用崭新的视角展现鲜活的经验

  从6月22日到7月8日,本报以“篇版联动”的形式连续刊出“金融服务现代农业一线见闻”系列报道,记者们深入到北京、安徽、广东、江西、江苏、浙江、山东、陕西8省市的基层进行实地调研,采写的报道真实地反映了各地金融机构如何通过金融创新拓展服务现代农业的新做法、新经验。这些来自基层一线的报道见报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些热心读者来信发表感言。

田野里吹来清新的风

  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近期《经济日报》密集推出“金融服务现代农业一线见闻”系列报道,以记者深入一线、深入农村、用心探访,通过农民的感受、记者的感悟、政策的解读等,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了以金融创新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新经验、新成就。这组报道犹如田野上吹来的清新之风,令人耳目一新。从这组报道中我们欣喜地看到:金融活水流入农田,在农村金融的支持之下,越来越多的农民能够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走上增产、致富的道路。

  这一系列报道编排形式新,采取一版刊登一篇通讯,并配发刊出一个整版详细报道的形式,处理得很突出。报道剖析的金融如何服务现代农业的话题,有特色、有深度。

  笔者认为整组报道一是视角新。把金融服务放在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之中,来详解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的新使命、新功能和新探索。二是探讨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金融服务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方法,多角度、多层次探讨了农村金融如何服务农业现代化的主题。

  这一系列文章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立体种植、规模化种养殖都离不开金融支持。

  (工商银行江西省分行 徐震群)

故事鲜活主题重大

  “金融服务现代农业一线见闻”系列报道透过一个个人物命运的改变,以及一个个村庄的变化,将金融服务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发展的做法和成效,融入到鲜活的故事中。边讲故事边普及金融知识,使原本枯燥的数字和专业术语变得通俗易懂,让读者喜闻乐见。

  这些故事,使我们了解到江西开展的小额贷款及其如何促进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安徽开展的“信贷+保险”模式,如何通过将信贷与保险紧密捆绑,提高信贷资金的安全性,解决了涉农贷款中的抵押问题和种植风险;广东推出的“政银保”合作农业贷款是如何保障种养大户资金周转的;北京如何加大农村金融创新力度,使京郊农民享受到抗灾害有“农险”、好项目有“农投”、缺资金有“农贷”的系统金融服务;陕西首创的“农户+财政+保险+银行”的“银保富”模式,如何让“大棚菜,是个害,白天揭,晚上盖,一年一个万元债”,转变为“今年种了大棚菜,明年就把新房盖”,使银行贷款更有保障,使政策性支农资金更有效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目前,我国不少农村地区金融产品单一,抵押、担保机制缺失,金融服务效率不高等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一名从事基层经济工作的干部,深感报道中新鲜生动的案例富有启发性,为今后如何搞好农村金融服务提供了借鉴和示范作用。

  (重庆市武隆县黄莺乡政府 杨 娟)

搭建有益的交流平台

  6月下旬以来,《经济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刊发了“金融服务现代农业一线见闻”系列报道,较为翔实地反映了金融机构服务现代农业的成果,既宣传了新的金融政策,又为涉农金融机构有效开展农村金融创新,支持新农村建设,搭建起了有益的信息交流平台。

  笔者对《“银保富”让陈家沟农民走上致富路》印象最为深刻,非常赞赏其中报道的“银保富”农村金融创新模式。当地财政、银行、保险和农户四方合作,采用“农户+财政+保险+银行”的模式,将金融资本、农业产业资本和财政支农资金有机结合,发挥出了金融资源“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效提升了陈家沟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金融业人士对农村金融持“两高一低”(风险高、成本高、效益低)观点,对开展农村金融创新有畏难情绪。而笔者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对银行涉农贷款业务的研究发现,银行涉农贷款不良率和损失率与信贷投放的行业无关,与银行贷款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关系密切。这组系列报道从一个侧面佐证了笔者的研究结论。

  作为一名从事农村金融研究的银行工作人员,读了这组报道后,有三点感想:一是金融服务现代农业大有作为。现代农业具有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等特征,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更强烈。二是“农业+市场”、“农业+企业+市场”等现代农业模式,为金融机构开展农村金融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三是农村金融创新重在有效解决现代农业发展的融资问题,采用“信贷+保险”、“农户+财政+保险+银行”等模式,能够实现多方共赢。

  (中国农业银行四川达州市分行 郑年孝)

服务“三农”可“双赢”

  读了这个系列报道最大的感想是,金融服务“三农”是可以求“双赢”的;要取得这样的效果,还需要大力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使得农户能够享受到便利的金融服务,农村金融业也有了健康发展的保障。

  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十分重要。《致富“金钥匙”送到浣溪村》一文中这样写道:当地银行系统提供的小额信用贷款无需抵押,涉农金融机构会根据农民的还款能力及信用状况评定信用等级,授信额度少则两三千元,多则三五万元。在授信额度内,农民可以随时贷款,贷款归还后,可以继续循环使用,直至达到最高余额或期满。这就涉及到了金融机构普遍重视的信用和信用环境问题。而在《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中,我们还看到:广东积极探索“信用镇”、“信用村”建设,已在云浮市郁南县建立了县征信中心、县创业中心、县农村资产流通中心等农村金融公共服务平台。这一做法有利于金融机构提高参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实现金融服务“三农”的“双赢”。

  农村金融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信用环境。笔者建议,应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提高借贷双方信息对称性,防范信用风险;应深入开展创建信用村、信用企业和信用农户活动,鼓励金融机构对守信村镇、企业和农户给予适当政策优惠和信贷倾斜,以调动县、乡、村及企业和农户开展信用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应向农民普及信用知识,有针对性地加强诚信教育,营造有利于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的良好信用环境;建议相关媒体加大对农村金融信用发展的宣传,为金融机构进一步服务“三农”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

  (山东省无棣县委宣传部 李 政)

  7月6日,芜湖首家村镇银行———繁昌建信村镇银行正式对外营业,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金融服务。

  图为一位客户在繁昌建信村镇银行的客户室里洽谈业务。   新华社记者

   杨 华摄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