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报网连线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0年7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友点题 记者采访
民间文艺发展前景广阔
中国经济网记者 乔申颖

  近日,中国经济网和经济日报副刊部共同推出“文化名人访”系列在线访谈栏目。一批优秀院团负责人讲述了他们在发展道路上经历的酸甜苦辣和心得体会。戏曲、曲艺等民间文艺究竟该如何继承和创新,怎么克服民间文艺当前面临的发展困难?针对很多网友关心的这一话题,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了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

  

  记者:随着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院团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压力。特别是戏曲、曲艺等民间文艺在开拓市场中遇到不少困难,您认为应该怎么看待这些现象?

  李松:民间文艺和人的关系非常紧密,人的审美偏好、价值取向等都会影响到它。首先要明确,它的变迁也好,发展也好都是必然的。在这个过程中,有些民间文艺很容易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有些就比较难。像杂技,它的艺术特点决定灵活性比较大,没有太多程式化的东西,很快就能和现代的科技结合起来,也借鉴和吸收了很多其他艺术的成果,戏曲、曲艺、舞蹈、芭蕾,甚至体育的一些元素都被它融合进去。不管是开拓市场还是创新发展,它都走得比较好。

  戏曲就不一样,它更精致、更完整,也更庞大,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种较高成就。现在大家都在尝试,用戏曲反映现代生活,在舞台上进行各种创新等。这是从自身找原因,这些努力非常必要,但是要想让戏曲得到真正的发展,光靠这些努力还远远不够,还要全社会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

  发展空间的大小也应当两面看待,一方面,不能奢望都能一个节目红遍全世界,要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另一方面,也要承认在传统艺术和现代手段相结合方面有无限的可能。现代传播技术这么发达,传统的京剧将来是不是可以在网上进行共同创作,这些方面有很多可能性我们都无法预料。

  记者:虽然说变迁、发展是必然的,但有时候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各种元素的引入等会冲淡艺术样式的个性,甚至变得面目全非。怎么把握这中间的度?

  李松:我们总是希望有一首歌唱遍全世界,又希望它能保持艺术的个性。所以艺术的创新一定是在最广泛的流行和区域性特色之间博弈。在这个过程中,结合新技术等的创新、尝试都是正常的,不应该排斥。千万不能静止地谈保护和继承,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没有一天不在变化。

  我们需要判断的是,哪些是文化正常的变迁,哪些是断裂。这中间的关键在于贯穿其中的道德理念、价值观念是不是中国式的,是不是符合我们现代化进程、社会和谐发展需求的。

  我们不是不要创新,而是应当在保持价值体系一贯的基础上去创新。这也是我们保护、继承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不适应现代生活逐渐消失的东西。比如叫卖调,现在肯定不需要满大街叫卖了,但我们可以把它作为文化基因保存下来,放在博物馆里,作为艺术创作的资源等。艺术的创造力总是来源于综合,互相借鉴、互相碰撞。如果只剩下很有限的艺术样式,整个国家的文化创造力肯定会大大削弱。

  所以说我们亲近传统是为了未来,继承是为了创新。艺术的创新应当是首先要对传统艺术本身有相当的了解,然后充分运用现代手段提供的空间和可能。

  记者:说到继承,文化部门30年来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就是系统地收集整理了民族民间文艺。这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会给我们民间文艺的继承、创新带来什么影响?

  李松:我们第一步的工作是通过文字记录、录音、视频等把它们保存下来,也可以说是抢救下来。这是国家交给我们的一项任务,也是我们的责任。2009年出版了全面反映我国各地各民族戏曲、曲艺、音乐、舞蹈、民间文学状况共计4.5亿字的“十部文艺集成志书”。

  接下来我们的工作重点就转到数据库建设上了,目前已经初步建成。数字化的意义不是简单地把一本书变成电子书,而是对这些基础资源的又一次整理、综合。一方面是收录了书本中容纳不下的基础材料,另一方面是对这些资料进行梳理。

  比如说,我们想要查找中国故事中关于诚信的故事。过去只能一本书一本书来读,现在就可以通过关键词检索很方便地来完成。应该说,数字化有一种集合的能力,通过多种方式来跨学科、多角度关注一个方面的知识。数字化的另一个好处是提供一种更加亲近的方式。比如让有些东西发出声音,有些动起来等。它可以让表现方式更加鲜活、丰富。

  我认为这是未来国家文化发展创新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不可回避也不可逾越。如果把技术手段都运用好了,可想而知,我们在接受和感知一种艺术或者知识体系的时候,会获得多么大的便利。专业的人士可以提高专业技能,获得一个艺术创作的庞大资源库;对普通大众来说,也可以提高欣赏水平、文化认同,增强艺术消费的意愿。

  记者:请您谈谈对民间文艺产业发展的看法?

  李松:民间文艺繁荣应当是一个民族具备很好的解读自己文化的能力,这种文化在世界范围具有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一定是来源于自己的传统和所有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手段。我们现在谈发展产业,但不应当把产业和事业对立起来。

  现在很多院团做出的适应市场的努力是必要的,今后也应当一直坚持。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有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与物质生活和谐共存,优秀的文艺作品一定会涌现,文艺自然会大繁荣。换句话说,有了充实的精神家园,才能通过技术手段推动民间文艺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该补救传统的要补救,该借鉴外来的要借鉴。最终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上图 7月14日晚,传统评剧《三凤求凰》在长春人民艺术剧场上演。第八届长春文化艺术周从7月6日开始,到7月17日结束,分别在长春杂技宫、长春人民艺术剧场、吉林省东方大剧院、长春文化广场上演27场精品剧(节)目。

               新华社记者 肖 潇摄

  下图 7月11日,演员在表演越剧。当日,首届全国民营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在北京落下帷幕,闭幕演出是上海萧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原创古装越剧《状元未了情》。               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摄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