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地区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7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农业开启农民增收之门
———内蒙古喀喇沁旗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纪实
本报记者 罗 霄 通讯员 李桂芝

  行走在山清水秀的喀喇沁大地,一座座现代化的龙头企业,一个个瓜果飘香的温室大棚,一处处六畜兴旺的养殖小区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现代农业给这里带来的生机和活力。

  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地处半干旱石质山区,七山一水二分田,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旗,人多地少,特别是连年干旱,已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再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喀喇沁旗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切入点,坚持“特色、高效、生态、安全”的方针,大力发展精细种植业、精品养殖业、精深加工业,调结构、促转型。如今,现代农业正在成为开启农民增收致富之门的“金钥匙”。 

  喀喇沁旗把发展精细种植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第一工程,精耕细作,在稳定玉米等主要高产优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优势特色作物品种和种植面积,加大发展设施农业建设力度,促使农业生产条件由靠天吃饭向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转变,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

  自2004年开始,喀喇沁旗委、旗政府将设施农业建设列入旗级重点专项推进项目,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扶持引导,强力推进,以平均每年5000亩的速度扩增,中部乡镇围绕锡伯河,以发展蔬菜大棚为重点,集中建设水浇地蔬菜产业带;东部乡镇围绕306国道,以发展日光温室为重点,集中建设旱坡地蔬菜产业带,形成了区域化蔬菜产业格局。旗里每年拿出专项资金,对在设施农业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乡镇、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给予重奖。目前,全旗已建成集中连片200亩以上的规模化设施农业小区31个,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3.5万亩。

  今年,喀喇沁旗集中规划建设了以西桥两间房、乃林北山根、锦山驼店为中心的3个千亩以上日光温室设施农业园区;围绕锡伯河两岸和老哈河沿岸,以村为单位集中连片发展塑料大棚蔬菜产业带。对达到一定规模的设施农业项目区,实施了调整标准的扶持政策,全旗新增设施农业面积5000亩。

  喀喇沁旗把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核心,以工业理念谋划现代农牧业,把农牧业生产作为工业生产的“第一车间”,使龙头企业成为把农民带向工业化的“传送带”,通过农畜产品的多层次加工转化,推动农牧业产业升级、产品增值,提高农牧业比较效益。目前,全旗年交易额500万元以上的流通型龙头企业达到6个,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加工型龙头企业达到40个,覆盖了各个特色产业。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到130个,农民经纪人4250人。龙头企业架起了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在带领广大农户致富的同时,实现了农业产业的全面升级。截至目前,全旗有24项、17种农畜产品获得了国家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24项农畜产品取得了国家注册商标。农民人均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的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