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气象经济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0年7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学应对气候变化 有效防范自然灾害
韩 霁

  高温、洪涝、泥石流、台风……这些高频词汇在今年夏天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明显增加,灾害风险正在加剧。气候变化这张灾害预警的考卷,考验着我们尚在成长中的灾害防范理念和应对能力。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各种自然灾害不断抗争的历史。我们在感慨风云莫测、灾害无常的同时,最应该做的是加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灾害防御能力。

  凡是思则有备,事预则立。自然灾害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但我们如果有足够的准备和警惕,在灾难来临时,我们可以把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面对灾害,我们并非无所作为。事实一次次证实,灾害发生的一瞬间,防灾自救知识会帮助身处险境的人保全生命,甚至救助他人、脱离次生灾害的威胁。

  我国是世界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得我国洪涝、干旱、台风、山洪、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发生。据民政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约4.8亿人(次)受灾,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500多亿元。

  随着气象科技的进步,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测和影响评估能力有了大幅提升,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极端天气预报与气候预测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距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灾害的预报目前还受到很多技术制约,但防范却是降低损失的可控选择。

  从成本的角度看,预防的成本是最小的。事先防灾多投入,能将灾害发生时的损失降到最低,预防的效果远胜于救灾。有数据显示,灾害防范的投入产出比是1:15,而灾害救助的投入产出比最多只能是1:1。美国沿海飓风接连不断,日本地震灾害频发,但所受损失几乎降到了最低,恢复得也很快,这与他们完善的灾害预警系统和强大的防灾能力不无关系。

  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能力,要求每个人都应掌握一定的灾害防范能力和避灾自救能力,而这需要的是系统、规范的教育。日前,记者跟随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来到成都、都江堰等地,通过志愿者发放的问卷反馈的信息看出,相当比例的公众防灾减灾意识还很薄弱,相关知识匮乏,这与我国灾害频发的现实条件很不相符。

  我国的自然灾害中七成以上是气象灾害,而气象科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将专业化的知识“翻译”成公众听得懂的语言,是检验气象科普水平的标准之一,也是气象知识能否有效送达的关键。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具有相关背景的专业人士、志愿者正在加入到科普宣传的行列中,他们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向公众作科学知识普及,而这些点点滴滴的知识在某个关键时刻或许就会为生命开启一扇希望之门。

  一个国家对自然灾害的防御、抗击能力直接反映出其社会进步程度,公众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水平也体现着国民整体素质。只要全社会动员起来,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有效防范自然灾害,我们就会历险弥坚,从克服灾害中走向成熟。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