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气象经济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0年7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刚刚送走台风“康森”,我国部分地区再降大到暴雨,一些江河发生超警戒水位,局部地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频频告急的汛情使防灾减灾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监测预测预报和预警水平
本报记者 韩 霁
  在上海世博会世界气象馆“云中水滴”,参观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自然、气候和地球的变化过程,了解更多的气象科学知识以及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的知识。    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摄
  “2010年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活动来到成都莲花幼儿园,志愿者通过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宣传防灾减灾知识。                 本报记者 韩 霁摄

  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介绍,我国今年的强降雨过程之多、汛情灾情之重十分罕见。受前期多次强降雨影响,南方地区江河水位明显偏高,水库塘坝蓄水明显偏多,土壤含水饱和;一些水利工程存在险情隐患,部分山体泥土松软,极易造成突发性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一些地方重复受灾、反复受灾,灾害承受能力和抗灾能力有所下降。目前,江淮流域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强降雨过程仍在持续,北方地区发生大洪水的几率增大,一些地区的旱情持续发展,全国防汛抗旱形势不容乐观,抗灾救灾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各地各部门正在采取各种措施全力应对,与此同时,防灾减灾也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

  今年以来,我国自然灾害形势呈现出“重大灾害频繁发生,灾害损失巨大”等特点。日前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会同民政部、国土资源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水利部、农业部等部门,对上半年我国自然灾害情况进行了会商。

专业科普使社会增强防范能力

  “打雷时候要注意,不能躲在大树下;害怕时候不要慌,千万不能打电话;抱着身子先蹲下,打雷过后再回家……”日前,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莲花社区幼儿园内,由几名大学生志愿者扮演的“喜羊羊”等卡通形象正在表演情景剧,他们通过和小朋友们做游戏的方式,教育孩子们在户外遇到闪电雷雨天气应该怎么办,并自创了“防雷口诀”,孩子们兴趣盎然,非常乐于接受。

  通过开展各类防灾减灾教育活动,针对当地主要灾害风险,有针对性地向公众介绍灾害基本知识、防灾减灾基本常识和避险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对防灾减灾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以日本为例,日本是地震的多发国家,其地震发生的频率远高于我国,人口密度也比我国高,但日本举国上下十分重视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预防,房屋建筑多为能抗较高烈度的抗震房屋,社会也经常组织各种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和演练,所以,日本一旦发生强震,损失一般都比较小,比如之前发生的7级以上的地震,死亡人数极少,这样的防灾减灾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在我国的防灾减灾体系中,气象科普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气象科普是气象科技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纽带,也是科学防灾减灾,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建立一支专业的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科普宣传队伍。”郑国光此前表示,气象科普实际上是对气象信息的一个解读过程,将简单的气象知识普及给老百姓,引导他们科学防灾减灾。我国应该建立专门的气象科普宣传队伍,争取使科普知识更加通俗化,让公众听得懂、用得上。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郑国光在各种场合多次强调,气象科普应该从中小学抓起,要将基本科普知识、防灾减灾常识送到中小学课堂中去,从小培养青少年的防灾减灾意识,达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辐射整个社会”的目的。

科学防范

使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上海世博园远大馆的地震体验小屋前排起了长队,人们等待亲身体验地震来临时的感受。即使面对的是虚拟的自然灾害,但是当参观者走入这间约20平方米的灰色小屋时,还是感受到极大的震撼:当屏幕显示地震级别为6.0级时,体验者感到脚底下有些轻微的颤抖;随着地震的级别越来越大,没有抓手根本就无法站立;到了8.0级时,参观者们都会觉得小屋从不同方向出现了剧烈的颤抖,并发出巨大的噪音,似乎要将小屋掀翻……

  “地震小屋”的设计者就是想通过这种形式警示公众居安思危,这一创意也受到了参观者的肯定,汶川地震的亲历者、特意从四川赶来的北川县副县长李斌说:“也许地震不可预测,但绝对可以防御。”

  据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介绍,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且还是应对气象灾害能力比较脆弱的国家,所以气象防灾减灾,必须树立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和防灾减灾科普“三位一体”的气象防灾减灾理念。为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必须把防御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置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极端重要位置。

  郑国光提出,积极防范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引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强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能力,必须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监测、预测、预报和预警水平。因此,应加强研究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次、强度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大气环流变化形势,准确预报各类灾害性天气的生成发展趋势、总体强度、移动路径和影响区域,以及风、雨、温度及其影响程度等精细化结构特征,增强防灾减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应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严格实施气象灾害风险论证制度,未雨绸缪,加强规划,科学设计,使人居环境和重要的战略基础设施远离灾害多发区、易发区和自然环境脆弱区;提高对台风、暴雨、干旱、沙尘暴、冰雹、大雪、大风、高温、霜冻、雷电、雾、霾、酸雨等气象灾害以及洪涝、滑坡、泥石流、山洪、森林草场火灾等衍生和次生灾害的监测预警水平;采取更广泛和更有效的措施,重视和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防御工作,降低气候变化的灾害风险,化解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的不利影响。

  为加强防灾减灾队伍建设,构建基层气象灾害防御网络,中国气象局从2007年开始开展了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计划用3年至5年的时间建立一支100万人左右的气象信息员队伍。气象信息员主要负责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宣传;在灾害来临前接收、传播预警信息,组织群众采取防灾措施;在灾害发生后核查、上报灾情。

2000余名志愿者赴各地普及防灾减灾知识

  本报讯 记者韩霁报道:“2010年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活动日前在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正式启动,2000多名来自全国9所高校的志愿者与中国气象局专家组成的200多个防灾减灾宣传队将陆续前往全国各地,在农村、中小学校、厂矿企业、广场、车站等地开展持续一个月的气象科普宣传,宣传气象灾害的预警和防御知识。

  据介绍,此次活动由中国气象局、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气象协会共同主办,活动主题为“气象灾害,气候变化,我们共同应对”。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李慧表示,要将此活动打造成有影响力的专业化气象防灾减灾志愿者行动,还要通过活动,推动各方携手,全民参与,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新局面的形成。

  据介绍,此次活动是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史上参与人数最多、活动地域最广、规模最大、最专业、影响最大的志愿者宣传活动。在为期一个月的宣传工作中,志愿者将根据当地自然灾害特点,采取互动游戏、科普短片播放、知识问答等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暴雨、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大雾等各种气象灾害及泥石流、山洪等次生灾害的预警和防御知识。

  志愿者还将深入农村,调查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及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向当地气象信息员了解各种极端气候事件给农业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调查中小学气象知识普及情况;通过选择典型案例,对企业员工进行气象防灾减灾宣传;进入当地行政、事业单位,宣传《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