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港澳台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7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纵览港澳香港双管齐下既重视“减废”又倡导节约资源
新华社记者 王海清 

  在香港行走,不论是在繁华的城市街道上,还是在郊野公园的烧烤休憩区旁,你总能看见红黄蓝三色废物回收桶,香港市民也乐于按照贴在桶上的提示分别弃置塑料、金属等废弃物。这个高速运转的城市日均产生约9000吨垃圾,而全港仅有的三个堆填区也将在10年内被逐一填满。

  “没有更多的填埋空间,但我们可以从源头入手,减少弃置,善用资源,让家园持久清洁美丽。”特区政府环保署的“减废”宣传语,也逐渐成为香港市民的共识。环保署的数据显示,运往堆填区的固体垃圾中,家居废物超过40%。为此,香港2004年开始在部分社区试行“家居废物源头分类计划”,并于2005年1月开始在全港推行。

  从港岛东区的杏花到沙田第一城,再到黄大仙宏景花园等大型屋苑,这场由三色回收桶开端的“减废”大行动,已经扩展到定期的衣物、电器、书籍等回收活动。居民把自己不用的东西拿出来,互相交换。环保团体和慈善机构也参与其中,将回收的电器、电子产品送给需要的人。

  特区政府环境局局长邱腾华日前在特区立法会表示,实施“家居废物源头分类计划”以来,香港家居废物回收率由2004年的14%升至2009年的35%;截至今年4月底,共有1480个屋苑参加该计划,涵盖全港人口的74%。  

  按照特区政府2005年制定的《都市固体废物管理大纲》,在2014年实现将弃置于堆填区的都市固体废物减至总量25%以下。这无疑是个不小的挑战,因为现时香港的都市固体废物超过一半被运往堆填区掩埋处理。

  香港堆填区承受的最大压力,莫过于每天近3000吨的厨余。特区政府考虑到这一点,已开始积极筹建能“变废为宝”的现代化厨余处理中心,通过生物技术将厨余制成堆肥和生物气等有用资源。该中心预计2013年启用,每天可处理约200吨厨余。  

  邱腾华表示,特区政府将加强与业界合作,制订厨余管理守则,协助业界尽量避免及减少制造厨余,并在源头将厨余分类,推广良好的厨余管理文化。

  在教育和鼓励之外,特区政府也不忘使用经济手段驱动“减废”行动。香港在2008年7月制定了《产品环保责任条例》,为实施“污染者自付”提供了法律基础。塑料购物袋收费是该条例下实施的首个计划,“胶袋税”自2009年7月实施以来成效显著,每个塑料袋0.5港元的征费标准,据估算可以让香港每年少消耗10亿个塑料袋。    邱腾华表示,香港会在适当范畴继续以立法手段推动“减废”,立法规管和宣传教育双管齐下,实现善用资源、减少弃置,把香港建成绿色之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