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知识和技术密集度高、对环境污染少、前导性强、关联度高、附加值高等特点。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
当今世界,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各国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很多工业发达国家经济的支柱和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应该看到,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09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我国不断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作,在一些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编制实施了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制定实施了生物、数字电视、产业化等产业政策,引导产业振兴发展;建设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一批创新能力项目,科技支撑作用进一步发挥;实施了新兴产业创投计划,组织了微生物制造、卫星应用、彩电产业战略转型等一大批产业化重大专项,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启动国家信息化试点项目,建设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加快经济社会信息化进程;积极开展高新技术领域国际合作,稳定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些差距。比如,高新技术产业层次总体偏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相对较少,所需的关键核心技术不少仍受制于发达国家,创新能力不足,各类科技资源以及人才、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以敏锐的、前瞻性的眼光,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不断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
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更加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当今世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竞争主要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的竞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着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关键技术,大力开发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和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实现重点突破,跨越发展,抢占战略制高点,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和自主创新的主体,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努力培育世界级名牌。要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应用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重要作用,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行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要大力发展各类应用电子产品、软件和信息应用系统,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支撑服务。要着力实施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科技支撑计划,着力加大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完善政府采购技术标准和产品目录,建立健全自主创新产品认证制度、认定标准和评价体系。
要立足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把产业集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途径,充分发挥高新区的集聚、引领和辐射作用,加快产业向优势区域和主要中心城市的集聚,进一步延伸完善产业链,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重要位置。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是世界经济从根本上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应对未来竞争、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生物、新能源、新材料、信息、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一批集聚区。我们要加大力度,进一步促进知识、技术、人才等在区域内集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重要位置,积极培育一批新兴高新技术企业,努力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使我国经济发展上水平、有后劲、可持续。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特征,要能充分利用现有和潜在的优势,促进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结合。
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建立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运行机制。有关部门要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要大力推动中介机构发展和行业协会建设,积极发展技术专利代理和鉴定机构、创业投资机构、信息与咨询公司、会计事务所、法律事务所等专业性服务机构。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技术创新优势和集聚作用,加强重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还要加快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坚持科技创新,人才为本,实施教育优先和人才强国战略,把人才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建设规模较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要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培养一批懂高新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要多渠道、多方式引进人才和智力,注重开展与跨国公司等的合作关系,引进先进技术、管理及人才。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