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是农村生产生活所必需的服务,也是做好“三农”工作,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当前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如何实现城乡金融一体化发展?作为山东省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市,莱芜市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日前,记者与莱芜市委书记于建成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城乡金融的一体化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
记者:作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市,莱芜在推进城乡金融一体化发展方面有哪些新举措,取得了哪些新成效?
于建成:金融是经济的血液。城乡金融一体化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迫切要求和必然趋势。推进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构建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莱芜市始终把“三农”问题与金融支持统筹考虑,一体推进,着眼于金融制度创新、业务创新和组织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林权质押贷款、农村住房抵押贷款、小企业联保贷款、青年创业贷款、农户助业贷款、“一加一”结对帮扶贷款等10余种金融创新产品相继在莱芜市试办,有效盘活城乡闲置资产近50亿元,中小企业和农户贷款难问题逐步得以缓解。2009年底,莱芜市95%以上的企业和60%以上的自然人被纳入征信系统,有1151家企业参与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组织的信用评级,其中A级以上信用企业728家,参评企业数量约占山东省参评企业总数的六成,10个行政村和500户农户被评为农村信用示范单位(户),城乡金融统筹步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为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提供空间
记者:莱芜既不是沿海城市,也不是资源大市、人口大市,莱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包括金融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什么?
于建成:金融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解决“三农”问题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因此,统筹城乡金融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是必须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大力建设现代农业,同时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充分激活农村资源,从而为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提供空间和结合点。
莱芜是一个“小而特”的地级市,仅辖莱城区、钢城区及20个乡镇,人口126万。但莱芜工业基础比较好,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近70%,第一产业仅占6%左右;农业产业化发展快,40%以上的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城乡差别小,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1,低于全国水平。为破解城乡二元体制带来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莱芜立足于这些基础和优势,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确定为全市工作主线,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思路,把全市2246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等“六个一体化”,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等“三个集中”,为城乡经济社会包括金融一体化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和高位平台。
提升农业和农村吸纳金融资金能力
记者:从金融的角度看,莱芜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在哪些方面为金融进入农村提供了机遇和平台?
于建成:尽快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是提升农业和农村吸纳金融资金能力的根本和关键。莱芜市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以创新精神和市场理念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和深层次的探索。一是以板块经济为依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搭建农业规模化、产业化进而与金融融合发展的高位平台。莱芜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将全市规划为北部生态旅游、中西部姜蒜储运加工和南部钢铁加工物流三大产业板块,以集聚优势资源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在姜蒜储运加工板块,着力打造生姜种资源基地平台、生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姜蒜产业区交易中心平台和中国(莱芜)生姜博览会平台,通过标准化种植和产品研发以及国际化流通,农业产业化水平迅速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该板块已发展姜蒜标准化生产基地30多万亩,年产姜蒜50万吨,全市户均1吨多,储运企业280家、储运能力120多万吨,加工企业320多家,年加工能力50万吨。除姜蒜产业外,莱芜还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规划发展了10万亩花椒、10万亩黄烟、10万亩黄金蜜桃、10万亩白花丹参等高效农业基地。截至目前,全市实现农业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70万亩,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32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23家,总注册资金2亿多元,带动农户4万户。去年,莱芜以生姜大蒜为主的农产品出口增幅连续12个月居全省第一。
二是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两股两建”的路子,全面激活农村资源。所谓“两股”,一是探索实行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在有条件的村,将农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权,农民可以用股权来参与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从而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价值化和有偿化。目前已在4个镇的12个村进行试点。二是实行集体资产“股份化”。在有条件的村,实行集体资产或经营性资产股份制改造,根据村民的人数等因素设置好股权,把集体的资产股份分配到人,股随人走。
目前全市已有45个村实行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造。所谓“两建”,一是大力兴建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代表着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对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对农民增收具有重大意义。为此,我们采取典型引路、政策激励等多种措施,全力加快农业合作社、股份公司、专业协会等经济组织的发展。目前全市已发展各类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370多家,有30%的农户参与了合作组织,农民收入的40%来自于合作组织,出口创汇超千万美元的合作组织达9家,其中万兴公司出口额达到7900万美元。二是建立城乡建设用地流转制度。我们积极探索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农村宅基地空间转移等路子,一方面对在旧村改造中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的,市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每亩奖励10万元;另一方面,对城市房地产业用地指标实行有偿使用,各区镇每用1亩指标需交纳10万元作为农村建设用地指标的基准使用费。这既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也有效缓解了城镇建设发展用地紧张问题,实现一举多赢。目前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三农”增加100亿元左右的政策性投入。把这笔资金拿到银行融资,如果按10倍放大效应算,能得到1000亿元的金融支持。“两股两建”促进了农民增收,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317元、增长10.1%,城乡居民人均储蓄20594元、增长21.6%;促进了镇域经济发展,去年全市所有乡镇地方财政收入全部超过了1000万元;促进了城镇化进程,全市规划建设的87个农村新社区、224个居民点,已有58个开工建设,建成后可吸纳20万人集中居住。
全市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各种新兴经济组织的建立,农业龙头企业的壮大,使以往农村金融市场中融资主体实力偏弱、担保体系缺失、诚信环境较差、回报率低、风险较大等问题得到解决,农村金融环境显著改善。可以说,全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为金融业的跨越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和广阔空间。
依托农村金融体制创新统筹城乡金融发展
记者:金融机构是为“三农”提供金融支持的主体。莱芜在制度、服务和组织架构上进行了哪些创新?
于建成:在体制和政策保障方面,莱芜专门成立了政府金融办,统筹推进全市城乡金融工作发展改革,制定了农村产权制度融资总体方案和思路,明确了近期全市农村金融改革目标,即在现有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基础上,通过设立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力争两年内初步建立起竞争有序、支持有力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引导国有商业银行到乡镇设立分支机构和农村信贷担保机构,增加对乡镇和农民的信贷投放,同时出台了《关于深化金融服务创新统筹城乡金融发展的意见》,这是省内人行地市中心支行首份金融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指导意见,为解决“三农”融资难题提供了政策保障。在制度创新方面,莱芜市农村信用社率先在全省实行地市级统一法人联社改革,成立了全省惟一一家地市级一级法人联社;去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与莱芜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迈出了央行与地方政府联合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改革的实质性步伐;在省内率先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为城乡全覆盖信用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莱商银行在全国首创“谁受益谁付费”的信用评级模式。在服务创新方面,中国人民银行莱芜市中支发挥支农再贷款导向和杠杆作用,再贷款规模居山东17地市首位,同时借助邮政部门投递系统,建立了城乡全覆盖的同城实物票据投递网络,所有农村银行业机构网点均接入现代支付系统,农村支付结算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市农村信用联社在全省首家试点开办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业务,实现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市农行绘制了服务“三农”生态图谱,推出了金穗“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业务;莱城区固德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和钢城区汇锋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农户”贷款、多户联保贷款等多种灵活方式,开辟了一条向三农“输血”的新管道,一年多时间就向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13.2亿元。各类保险公司也积极进入农村市场,为农村金融繁荣提供了“担保”。去年,莱芜人保公司总的承保数量为85.29万亩,承担风险金额42857.65万元,小麦等农作物出险赔付农民损失近377.68万元。
在推进金融机构创新的同时,近年来,莱芜还大力兴办老百姓自己的银行,走出了颇具特色的路子。我们把各级政府的扶贫资金、区镇对村的各种奖励资金集中起来,以入股的形式,采取“政府+农民”、”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农民+农民”等多种方式,成立了农民资金互助社。村民贷款不需要抵押,只需找两三户农民联合签字,经“资金共管小组”审批并公示,即可获得贷款。除搞资金互助社外,莱芜还办起了一批小额贷款公司、农业投资公司、农业保险公司等。
金融资金的强有力支持以及农村金融市场内生活力不断增强,莱芜农业正由自我积累式的传统发展模式向资本推动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转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日俱增。现在莱芜50%的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40%的农产品实现加工增值。去年在全国农产品出口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普遍萎缩的形势下,莱芜农产品出口逆势增长,增幅达121.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增幅连续6年保持在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