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农村市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7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致富农经·甜瓜
“瓜乡”农民的“甜蜜”事业
本报记者 胡考绪 通讯员 吕树明

  当记者走进远近闻名的“甜瓜之乡”————山东省莱西市马连庄镇时,立刻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一个个塑料瓜棚首尾相连,覆盖着辽阔的田野,犹如一眼望不到边的白色波浪。胶东最大的果蔬菜批发市场人头攒动,上千辆运输车汇成车的海洋,田间地头到处是瓜农的欢声笑语……

  问问这里的甜瓜到底有多大规模,该镇镇长于建波自豪地告诉记者,“‘马连庄牌小甜瓜’是农民增收的‘金疙瘩’,全镇种植面积已经有近3万亩,甜瓜产业年增收能达到5亿多元。”

甜瓜甜透瓜农心

  在崔格庄村前的大棚里,正在落瓜的村民李建广开心地告诉记者,他和妻子管理着两个大棚,每个占地2亩多,“头茬瓜平均每斤卖到了10元以上,今年收入8万元没有问题。”在崔格庄村,像李建广这样的种植甜瓜的农户占到了60%以上。

  马连庄镇地处莱西市北部大沽河上游,土地肥沃,水土特别适宜瓜果生产,当地农民有种瓜的传统。尤其是小甜瓜,以其“甜、香、脆”远近闻名。近年来,该镇把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方向,镇里出台了每亩补贴400元建棚费用的优惠政策。村集体还统一采购钢筋、水泥、薄膜等物资,政府出面协调农村信用社,为农户贷款100多万元。当地通过举办专家培训班和镇技术员巡回田间地头指导,帮助农民改良品种。鲁格庄村设施栽培面积占耕地的91%,人均2亩;下疃村户均达到5.7亩,像这样的专业村全镇有30多个。仅种植小甜瓜一项,全镇农民人均可增加收入5000多元,种瓜被农民称为“甜蜜”的事业。

市场建到家门口

  小甜瓜也曾让瓜农们尝到“苦”味道。2007年,当地甜瓜种植规模的快速扩大,但由于交易不便,常常有市无场。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一个新的思路在马连庄镇决策者的脑海中形成:与其让一家一户到处找市场,不如建设一处大市场,以市场带动甜瓜业的良性发展,而且通过市场化运作,安排就业,又可以带动当地的第三产业,增加财政收入。

  镇政府本着“建一处市场,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的原则,积极筹建青岛马连庄果蔬批发市场,市场一期工程占地150亩,完成投资2700万元,建起了钢架交易大棚3个,商贸楼120间,安装120吨电子磅1台,8吨电子磅2台。今年,镇政府又引进投资者实施市场二期工程,占地150亩,计划投资5200万元,安装电子监控、结算设备和无公害检测设备,进一步完善市场功能。

  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姜日旭介绍说,市场试营业至今,交易十分红火。天津、河北、北京、上海、大连等地的客户纷至沓来,每天的运输大货车达到400多部,拖拉机几千辆,高峰期日交易量达300万斤,日交易额达600多万元。甜瓜产销两旺,价格也比往年平均每斤高0.5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从事大棚甜瓜生产的积极性。

品牌越擦越亮

  在第十一届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上,果形美观、味道香甜的“富硒”小甜瓜,引起了国内外客商和专家的注目。这种“富硒”小甜瓜是崔格庄村今年刚生产出来的,经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合格,含硒每千克达到0.12毫克。该村在提高小甜瓜的品质方向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为保证“马连庄牌小甜瓜”这块牌子始终熠熠生辉,镇里出台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实行市场准入制,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瓜棚内采用了生物秸秆反应堆技术,甜瓜生长的过程中不施任何化肥、不喷洒任何农药,真正实现了绿色无污染,既节约了成本,又保证了甜瓜的品质。西军寨村村民建起了10个冬暖式大棚,每个投资10万元,管理好的当年回收成本。村民张建臣的吊蔓甜瓜,光照足,瓜形好,口感好,被客户用来“封车顶”。

  成立甜瓜合作社,是实施标准化生产的基础。到目前,全镇已成立合作社26个,社员7600多人。合作社充分发挥在良种选育、配方施肥、生产流程控制、运输销售、包装宣传等方面的作用。农户按照规范的生产流程进行甜瓜种植。合作社还根据瓜农种植位置,组织农户组成互助小组,集资打大眼井,购买大型喷药机械,整修道路等。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