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保险视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7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分红险给付高峰考验投资与服务质量
江 帆

  近两年,由于保险行业结构调整、新会计准则实施等多种因素,分红保险迅速升温,几近成为保险市场上占绝对优势的主打保险产品。特别是今年,据不完全统计,新面世的近百款保险产品清一色全是分红险产品。而前几年曾风光无限的万能险和投连险则笼罩在不断退市的阴影中,在新品市场上几乎销声匿迹。今年一季度,分红险保费收入更是高居寿险总保费收入的榜首,占寿险总保费的70%。

  就在各家寿险公司将分红保险作为占领市场高地的主要通道时,分红险满期给付的高峰也随即到来。以上海为例,今年前4个月,上海分红险给付金额为12.5亿元,占到寿险总给付金额的近40%。其中,中国人寿给付5.9亿元,平安人寿给付1.8亿元,太平人寿给付1.3亿元。分红险给付给保险公司的现金流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也给热闹的分红保险市场敲起了的警钟。

  所谓分红保险,是一种兼具高保障和投资功能的保险产品。客户购买分红险后,不仅能获得一份固定有保底的保单收益,还可以享受到每年保险公司专业理财带来的年度红利,从而确保投保资金的安全和增值。根据保监会的规定,在每一会计年度,保险公司将不低于当年全部可分配盈余的70%分配给保单持有人。如此看来,分红保险对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比如中国人寿2009年保单红利支出达到144.87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6.71亿元增长767%之多。但并不是每家保险公司都能有这样的实力。

  从目前保险机构的投资回报能力看,还谈不上乐观。尽管保险资金投资的很多渠道已经打开,新《保险法》还从法律上进一步放开了对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和未上市企业股权等领域的限制,但由于相应的实施细则尚未出台,不少新投资渠道还在酝酿之中。对保险公司来说,可能会由于缺乏有效的资产配置手段,或过于集中投资于收益率较低的固定品种,或相对倚重于股市投资,这让保险资金较难获取较高的收益。面对这种情况,保险机构在大量推出分红保险产品的同时,就应该首先对未来的投资状况和兑付压力有充分估计,避免盲目以产品数量去占领市场。

  随着越来越多分红保险的面世,如何提高服务能力、应对分红险兑付高峰,是摆在保险机构面前的另一个全新课题。像中国人寿这种大型保险公司已经历过多次兑付高峰。自推出分红保险的10年来,中国人寿的分红险客户呈逐年增长态势,截至2009年底,中国人寿分红险期末有效承保人次超过4860万人次。2004年到2009年,累计支付各类分红险赔款给付1961.27亿元,为客户分配红利620.7亿元。但更多的保险公司在应对分红保险给付高峰上还是新手。

  高峰给付对保险机构的服务体系是一种全面的考验。包括满期给付业务体系,比如能否确保满期客户的联系信息准确完整,能否通过信函、短信、宣传资料等多种渠道将满期给付的信息传达到客户,能否建立通畅高效的给付服务流程,提高给付工作处理效率和给付资金到账速度。甚至针对客户群体地域集中度高的银行渠道和网点,重点做好应急处理工作等。今年6月初,上海保监局就发布了《关于做好分红险业务满期给付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寿险公司对满期给付工作做好风险排查,完善内部流程,筹备应急预案。因为是高峰兑付,业务量巨大,一旦服务跟不上,或者质量不高,都可能引发消费者的投诉。

  因此,对保险公司来说,设计分红保险产品时至少需要考虑两大因素,一是投资回报能力,二是服务匹配能力,而不能只是单纯考虑分红保险产品推出的数量、速度和规模,量入为出方为上策。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