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海域滩涂的开发利用是当前备受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国务院通过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把加快海域滩涂综合开发利用步伐作为其中两大战略重点之一。请问海域滩涂利用为何受到如此重视?
张国山:海域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全世界现有盐渍土面积达9.55亿公顷,我国各种类型的盐碱土总面积达到3630万公顷,而另一方面,全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十五”期间共减少616万公顷,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尤为突出。充分利用和开发滩涂资源对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促进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实现农业资源与环境的永续利用,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
从国内外沿海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史看,都把围海造地作为缓解土地这个发展瓶颈的首选之举。比如人多地少的荷兰,围海造地有近800年的历史,至今已围出土地约1350万亩,相当于陆域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又如新加坡在1995年实施、长达10年完成的裕廊化工岛工程,围海造地3.3万亩,将7个小岛连成面积达4.8万亩的人工岛,现在该岛已经形成完善的石油和化学工业体系,化工产值占新加坡制造业产值的30%左右。河北曹妃甸工业填海工程是我国近代围填海工程的典范。从2003年到2007年底,曹妃甸已从原来面积仅为6000亩的一座孤岛变成了现在面积达12万亩、陆岛相连的一片陆地。曹妃甸工业区2004—2020年规划填海46.5万亩。冀东大油田发现以后,曹妃甸的建设规划正在进一步优化。
记者:江苏省正迎来新一轮海域滩涂的大开发,而盐城无疑是其中的一个主战场。
张国山:是的。江苏的中部沿海属于淤泥质淤长型海岸带,受黄河和长江两大入海水道的交汇影响,大量泥沙在这一带沉积,形成了广袤的滩涂资源。中国工程院组织20多位院士专家,经过一年多时间深入研究形成的“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开发战略研究”报告指出:江苏沿海地区滩涂资源丰富,且每年以2万多亩的速度淤涨,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土地后备资源,特别是盐城沿海和南通沿海地区更具有大规模围垦的条件。到2020年,可在盐城射阳河口至南通东灶港之间的大丰、东台、如东、启东海岸和港上的辐射沙洲等地进行围垦,形成270万亩左右的垦区,远期可在东沙、条子泥、腰沙等浅滩沙洲进行围垦,可形成700万亩的后备资源。
不光如此,这里的生态资源匹配度非常好,发展粮食和现代高效农业所需的土、水、光、热等各种条件非常理想,对于保障我国18亿亩耕地动态平衡意义重大。这里发展工业的区位优势也很明显,临近港口,交通便捷,物流成本很低,可以建成我国的新型工业基地。
多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沿海滩涂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1996—2008年全省围垦开发滩涂180多万亩,为缓解经济发展的用地矛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记者:我们发现,盐城在滩涂开发中保留了相当数量的河口湿地,并且非常重视与国家级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的协调。请问如何实现滩涂资源开发和沿海生态保护的并重?
张国山:对于宝贵的滩涂资源,必须坚持依法科学围垦开发。我们要根据海域滩涂资源和近岸海洋条件,以产业定规划,以效益定速度。既要考虑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又要尊重自然规律,考虑滩涂资源的承载能力和再生速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海洋自然岸线、海域功能和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
盐城有着宽大的潮滩湿地生态景观,应该科学、动态地调整保护区的范围,加以有效保护。随着沿岸泥沙的逐渐沉积,滩涂湿地始终处于快速变化中。若干年后,主要保护对象如滨海鸟类、湿地植被等分布的区域会和现有功能区发生较大的偏移,因此保护区和功能区的范围也必定要按照“动态保护,科学保护”的原则,以生态演替的自然规律进行相应的调整。
记者:发展盐土农业是沿海滩涂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盐城市在发展盐土农业方面有什么新的思路?
张国山:传统的盐土利用走的是先改良后利用的路子,先种植绿肥、淡水洗盐、围垦养鱼,在改良的基础上再种植耐盐或较耐盐的作物。这种方法周期长、成本高、效益低。近年来,盐城市改变了传统的盐土利用模式,按照“引进创新盐土农业技术,发展耐盐动植物种养,培植龙头加工企业”的新思路,直接利用盐土或利用与改良盐土并举,通过在盐土上种植具有利用价值、经济效益较好的耐盐植物,因地制宜养殖食草畜禽与水产品,建立生态优化的盐土农业体系,发展盐土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开辟更为经济、有效的盐土改良利用新途径,走“海水能灌溉,盐土能种菜,盐土是特色,高效来得快”的新路,通过推动盐土农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降低盐土改良成本,提高盐土利用效益,促进沿海滩涂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