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航天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第一代航天人自力更生造出了运载火箭和卫星,为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增强国防力量、推进我国科技综合实力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进入新世纪,新一代航天人又先后取得了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两座新的里程碑式的伟大成就。我国航天业的现有水平及未来发展前景如何?记者日前就此问题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火箭技术专家刘竹生。
记者:作为火箭专家,您认为自主创新精神在我国的航天事业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刘竹生:自主创新是我国航天事业的灵魂和动力。中国的航天事业从1956年起步到现在,已经经过了50多年的岁月,技术方面一直是自力更生的。现在回头看,过去有些实验方法很土,但土方法还是解决了大问题。
航天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项目很多,方向也很多,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正因为抛开了援助,只能靠自己,我们走上了更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道路。举一个例子,当年载人航天工程研究立项时,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可重复利用的航天飞机方案,一种是航天飞船方案。当时美国选择了热门的航天飞机方案,理由是航天飞机可重复利用、可回收,平均下来单次发射成本较低。我国航天专家研讨后认为,国外专家说得未必正确,因为制造航天飞机的技术跨越比较大,真做下来未必省钱。结合我国国情,我们选择了航天飞船方案并取得成功。现在看来,当初选择航天飞船方案至少有三大优势:一、技术难度相对较小;二、飞船的制造费用和发射费用都比航天飞机少得多;三、走飞船这条路突破了很多对我国国民经济有带动作用的新技术。现在美国人也承认他们的航天飞机太贵了,虽然可重复使用,但每次使用前的维修都很困难,费用很高。
所以说自主创新是我们航天事业的灵魂和动力,有了灵魂,有了动力,航天事业就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记者:我国航天领域目前的发展状况和科技水平如何?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刘竹生:经过50多年的奋斗,中国航天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我国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技术进入世界前列;自主研制的运载火箭和卫星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后发射了100多颗卫星,有力地带动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技术等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可喜的是,近十年来,经过几个重点工程特别是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的带动,我们培养了大批跨世纪的航天工程人才,这些未来将引领中国航天事业走向新辉煌的核心与骨干人才已经逐步成长起来,使航天事业薪火相传。
我国的航天科技水平,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第二梯队的领头人。第一梯队包括美国和俄罗斯,他们的航天科技水平比较高。我们在包括欧洲、日本、印度在内的第二梯队里,是综合实力第一,但不是各单项全面第一。
记者:未来的航天领域科技创新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发展趋势?我国的航天科技事业将走向何方?
刘竹生:我国航天事业未来发展要向两个方面努力。
一是要实现快速廉价地进出空间。要实现这个目的,一个方向是发展可重复使用的运载器,发展天地往返系统。另一个是运载火箭的动力要更大,以便去得更远。这方面差距不小,美国人用于探月的土星5火箭的运载能力,是我们现役火箭的10倍。要做出大火箭,大发动机是最重要的,但大发动机从立项到做成,需要一段时间的研制周期,这就需要及早规划。
另一个方向是深空探测。现有的卫星所做的深空探测不是我们最终目的,我们最终目的是要给科学家们研究宇宙起源等深层次课题提供运输工具。为了研究生命起源、宇宙起源,以及未来可能遇到的人类的太空生存问题,我们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深空探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