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自主创新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6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新型企业调研行 ⑨
航天科技:靠核心技术掌握发展主动权
本报记者 佘惠敏
  近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实践十二号卫星”送入太空。“实践十二号卫星”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主要用于开展空间环境探测、星间测量和通信等科学与技术实验。  新华社发
  小朋友在上海世博园太空家园馆太空育种厅里十分好奇地看着“花”开。太空家园馆让观众了解航天科技在未来的各项应用,亲身体验宇宙空间的浩渺与神奇。 新华社记者   何俊昌摄

企业名片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是在我国战略高技术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成立于1999年7月1日,是我国首批创新型企业。

  作为我国航天工业的主导力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要承担运载火箭、卫星、载人飞船、月球探测器和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试验、生产和发射任务。同时,集团公司通过大力发展卫星应用、信息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航天特种技术应用、特种车辆及零部件、空间生物等重点领域,将航天技术服务广泛地运用到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之中。

系统工程保障项目创新

  我国的航天事业一直是国家自主创新的典范。正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所说:“在航天科技工业领域,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抢占了世界科技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正是依靠自主创新,逐步攻克和掌握了一项又一项航天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

  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航天科技创新与普通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比起来,有何不同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袁洁说:“航天是一个大事业,涉及领域很多,没有任何个体可以单独完成,必须通力协作,系统管理。”几十年前,在航天事业的工程实践中,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航天奠基人开创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系统工程管理方法(系统工程是以大型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按一定目的进行设计、开发、管理与控制,以期达到总体效果最优的理论与方法),把科学技术创新、组织管理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综合集成创新。在此基础上,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结合航天工程实践,将系统工程方法创新性地进行了运用。

  一个总体设计部统筹某个型号系列的设计、研发和生产,制订总体方案;在具体型号产品的设计中强调总指挥、总设计师两条指挥线,总指挥负责指挥调度,总设计师负责技术把关;产品发展路线三步走,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技术状态控制分四个阶段,方案设计、初样研制、正样制造、装备定型。集团公司规划部部长王海波将这种贯彻了系统工程理念的新式管理制度简称为“一二三四”。

  既做过总设计师又做过总指挥的返回式卫星专家唐伯昶对此深有体会。他说,总设计师要做出满足工程要求的技术方案,就必须吃透技术,找准主攻方向,确定关键问题。而总指挥就像一个家长,需要协调人、财、物,保障研究计划按预定进度进行。“这种管理方式比过去更规范,也更适应新的市场需要。以前卫星型号不多,每年发射数量较少,现在国际市场已经打开,对卫星的需求越来越大,一年要发射10颗以上。我们研制的卫星越来越多,实现了系列化、平台化发展,这种项目管理的方式效率就要高多了。在这方面,我们也借鉴了一些国外的经验。”

  “一二三四”的系统工程管理机制在航天科技集团成立之初即已起步,通过型号研制这个主渠道的磨练后越发成熟,成为集团公司以自主创新为主体快速实现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推动了型号任务的圆满完成。袁洁说:“以载人航天工程为例,长2F火箭作为我国可靠性和安全性最高的火箭,采用了我们的55项新技术,其中10项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一个个具体型号的研制成功,又促进了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这两大工程领域的重大突破,这也是更高层面的“系统工程”。嫦娥一号月球探测任务的完成,使我国迈入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神舟七号顺利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航天员出舱技术的国家。

  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也带动了相关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近10年,航天科技集团已实现了从发展民品到发展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转变,形成了以卫星应用设备及产品、信息技术产品、新材料与新能源、航天特种技术应用产品、特种车辆和汽车零部件、空间生物六大板块为核心的发展格局。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影响下,集团公司全年总收入突破800亿元,同比增长15.9%;利润突破70亿元,同比增长16.3%;资产总额突破1500亿元,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质量管理化解创新风险

  航天科技因其对国家地位和国民经济的特殊重要作用,一直以自主创新为灵魂。同时,航天又是一个对可靠性要求极高、质量管理近乎苛刻的行业。而创新,难免要冒一定的风险。航天科技集团如何平衡创新与可靠性之间的矛盾呢?

  以目前正在紧张研制中的长征五号火箭为例,该火箭的目标运载能力是我国现有火箭的两倍以上,采用新技术比例超过80%,设计可靠性指标要达到0.98,将是长征系列火箭中目前设计可靠性最高的一种火箭。而航天研制过程特别强调继承性,依据惯例,不管是火箭还是卫星,一个新型号的技术创新比例不超过30%,才能以更小风险、更可控的研制周期和经费完成该型号的研制。

  如何以超过80%的新技术采用比例达到0.98的可靠性目标?长征五号总设计师李东说:“第一必须勇于创新。因为如果你不创新,在原有技术基础上无法实现新的研制要求。第二,所有创新都必须有坚实基础和扎实的工作来保证其可靠和适用。大的航天项目在正式研制之前往往都有预先研究的阶段,在型号研制过程当中又分为方案阶段、初样阶段和试样阶段。其初衷就是要通过不同的研制阶段,解决不同的技术问题,识别不同的风险,控制和化解这些风险,分阶段提高创新技术的成熟度,最后使这些创新技术变成可以掌握的、有把握的、经过充分试验验证的技术,最终保证火箭的成功。”

  航天项目的质量管控是有优良传统的。在采访中,几乎每一位被采访对象都对记者介绍了在航天科技创新中十多年来行之有效的“质量问题归零五条标准”:定位准确、机理清楚、问题复现、措施有效、举一反三。这五条标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着实不易。比如问题复现就不容易,特别是电器设备的故障,有时做了几千次试验故障都不复现。但问题必须要复现,复现以后还要准确定位,定准后还得说清原因和机理,每一步都很难,每一步做完了都要通过专家评审才能往下走。接下来是措施要有效,即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了问题还没完,还要举一反三。一个型号出问题,大家都得反省,防止其他型号出现类似的问题。一位技术负责人感慨地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标准,我们才有了世界上成功率较高的发射纪录。”

  航天项目的质量管控体系又是庞大而严密的。航天科技集团坚持“从源头抓起、预防为主、全过程控制、系统管理”的原则,实施型号研制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其核心和重点就是针对关键环节和“变化”进行管控。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袁洁说,针对目前型号任务多、发射密度高的新形势,集团公司把“零缺陷”作为航天的质量理念和追求的质量目标,推行精细化质量管理,强调了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状态、新环境、新单位、新岗位、新人员、新设备这“九新”的系统分析及相关措施和预案的制定,要求各单位必须对出现的变化有准确的把握,并对其控制措施提前进行考虑,进一步规避和控制风险。

薪火相传造就领军人才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成立10年来,建设了11个国防科技重点试验室,5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8个系统研发中心和30个专业研发中心,初步建成了专业化、开放式、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平台;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40项,专利数量从1999年的19项上升到2008年的1435项。在今年1月举行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孙家栋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绕月探测工程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公司的人才发展战略密不可分。马兴瑞说:“为适应未来发展,我们将坚持‘人才与事业同步发展’原则,把人才资源作为事业发展最为宝贵的战略资源。”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坚持以重大航天工程搭就年轻领军人才成长的平台,按照型号每推进一个阶段,人才就要跟进一批、储备一批的工作思路,实施型号关键岗位人才接力计划。集团有计划地安排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的年轻人才参与重大工程和重点型号研制,注重在工程实践中加强交流和多岗锻炼以实现年轻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老一代领军人物的言传身教提高年轻人才的科研创新和项目管理能力,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战略合作以便为年轻科技骨干提供成长的广阔舞台。

  参加工作仅8年的王国辉已参与过长二F火箭和长二丙火箭等重大项目的研制工作,现任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总体设计部运载总体室主任。他对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竹生当年带领他们为改进长二F火箭性能而做的实验记忆犹新:“第一次发射载人飞船时,有一段时间的共振现象造成航天员的一些不适。刘总带着我们做了一个变能蓄压器,把频率带错开,解决了这个共振问题。”在老一辈领军人物的言传身教下,王国辉迅速成长起来,后来他在长二丙火箭的研制中,为解决火箭运载能力不足难题,通过引入高仿真计算模拟的新技术,获得了成功,还节省了不少试验经费。

  “集团公司不埋没人。”年仅39岁的饶炜说,“有能力在哪个岗位都能起来。”他在嫦娥一号卫星总体系统主任设计师的岗位上经受住考验后,现任嫦娥二号卫星副总设计师。 “当时我们仅用3年就完成了别人几十年才能完成的事。正像外国人说的,中国人探月是‘说到做到’!”

  一次统计数据表明,在“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工程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卫星研制团队的40岁以下青年人逾七成,平均年龄不足30岁;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试验队188人,40岁以下者占60%以上。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叶培建曾预测:参加“嫦娥工程”会让这批“70后”年轻人受益一辈子。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则说:“在中国航天事业未来几十年的发展中,我相信,依靠这支队伍、这批人才,我们的航天事业一定可以冲到和世界航天大国并驾齐驱的位置。”

  在“人才与事业同步发展”的战略下,新一代的航天科技领军人才成批涌现。目前,航天科技集团公司14万员工中,共有两院院士33人,国家级专家101名。300多名型号正、副总设计师和总指挥中,45岁以下约占60%。载人航天工程正副主任设计师平均年龄仅38岁;月球探测工程设计师队伍中35岁以下者比例高达70%。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