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0年6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融服务现代农业 一线见闻·陕西 一个村庄的新生活
“银保富”让陈家沟农民走上致富路 
本报记者 王 璐

 初夏的清晨,陕西泾阳县王桥镇陈家沟村。放眼望去,是一排排整齐的蔬菜大棚,不时有村民从大棚里拉出一筐筐新鲜的黄瓜和西红柿。很快,这些大棚蔬菜就被运往西安或者其他城市。

  以前这个村里流传着顺口溜:“大棚菜,是个害,白天揭,晚上盖,一年一个万元债。”这是因为前些年搭建的蔬菜大棚设施比较落后,产品销路也没把握,要是再碰上自然灾害,就可能血本无归。

  而现在的陈家沟村,流传的是新顺口溜:“今年种了大棚菜,明年就把新房盖。”目前,全村四分之一的土地上已建起了大棚,还有村民正筹划建新棚。现在的大棚不比当年,打理起来已经容易多了,通过设施改造,全部是机器自动卷帘。在这样的条件下,村民们收入明显增加,一年下来,一亩地种菜成本3000元,收入能到2万多元。

  是什么带来了这样的变化?是设施蔬菜“银保富”。一个点子盘活了金融资源,“银保富”首创“农户+财政+保险+银行”模式,带来了4方共赢:对农户来说,种菜通过保单抵押可以去贷款,扩大再生产;对保险公司来说,拓宽了业务范围;对银行来说,放贷更加放心有保障;对政府来说,支农资金利用更有效率。

  在这种模式下,大棚与农户有了保障,用保单作抵押在银行担保贷款,放贷速度快,手续简便。如农户购买保额1万元的保险,保费费率4%,保费400元,农户缴纳保费的30%(120元),财政补贴保费的70%(280元),农户获银行贷款1万元。这样,财政资金可充分发挥杠杆作用,带动银行信贷投放。 

  人保财险推出的这款产品为农民带来了看得见的好处:一是大棚种植的风险有人承担了;二是建大棚的钱有地方贷款了;三是种菜规模的扩大使得销售渠道更稳定、更专业了。

乡村故事之一

村子变了模样:

人均年收入从4000元到8000元

  陈家沟村位于泾阳县王桥镇西北部,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都不优越。多年来,当地农民靠传统的苹果种植来维持生活,随着年份增加,土地的利用质量下降,苹果的数量和品质都上不去,村民们增加收入的愿望一直难以实现。

  “银保富”的出现,直接改变了村里的面貌。村民们充分利用政府补贴,调整种植结构,增加了收入。建大棚,买保险,能贷款,能拿补贴,这样的方式对农民有着极大的吸引力。现在,部分农户有六七个大棚,一年种出的菜能卖十几万元,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谈起近一年来的变化,村支书陈军政的话里满是喜悦:“最大的变化是人均年收入翻番了,今年能到8000元。” 

陈军政亲身体验到了村民们对“银保富”从陌生到认知、再到受益的过程。2009年9月份,县人保财险泾阳支公司的工作人员到泾阳县各蔬菜种植小区里宣传“银保富”业务,那时村民对保险业务还很陌生。听到办理“银保富”不但给大棚与农户提供保障,还能在银行担保贷款,放贷速度快,手续简便,阳光透明,大家都还不太相信。

  村里5户有大棚的人家率先尝试购买了保险,一天内就贷到了款,每亩能贷1万元,每户能拿到最高5万元的贷款。对种植户来说,这是很大的支持,资金更充裕了,他们就建起了更多大棚。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今年3月,暴风造成大棚和蔬菜大面积受损,经人保财险泾阳支公司迅速查勘,确定属保险责任的485亩,及时进行了赔付,共计18.2万元。

  陈大院就是受益人之一。他办了“银保富”保险,缴纳了480元设施蔬菜保险金。他没想到,新办理不到半年的保险,居然两次起了作用。两次遭受风灾,他获得了几千元保险理赔。“这为我恢复生产解决了大问题,获得赔偿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陈大院感激地说:“我真不知道说什么好,我的两个大棚,仅这一季就收入了6万元。我不但及时还上了银行贷款,还净赚了2万元,今年底就准备盖新房。”

  让农民尝到甜头,是最好的宣传方式。对农民而言,没有什么比现场赔付更具有说服力了。现在,陈家沟50多户人家都建起了大棚,种植面积超过了全村土地的四分之一,通过“银保富”贷款已达到150万元。种植规模上来了,销售渠道也畅通了,村里成立了蔬菜合作社,帮助农民搞销售,让农民真正体会到了“种菜安心,卖菜省心”。

  陈军政说:“设施蔬菜‘银保富’保险,让全村人找到了致富的新门路,走上了致富快车道,实现了我们多年的梦想。” 

  点评:在陈家沟村,记者还了解到另一个变化:土地流转费用提高了。以前这个村外出打工的人把自己的土地转包给别人种苹果或别的作物,每亩收费100元。现在,大面积进行大棚种植后,每亩流转费用达到了800元。村民们对蔬菜大棚和“银保富”将给自己带来的新生活更有信心了。

乡村故事之二 

老冯家的幸福:

告别打工 尽享天伦

  中午时分,陈家沟村冯喜周、冯涛父子俩仍在大棚里忙得不亦乐乎。60多岁的冯喜周把已成熟的一茬蔬菜摘下来放好,还在大棚的棚口加了个沼气池的盖子,以便随时给蔬菜施肥。

  这看来平常,对老冯家来说并不容易。他们一家人在这一年里,同时告别了打工生活回到了家乡,建大棚,种蔬菜。父亲冯喜周和老伴在外地打工多年,儿子冯涛也带着妻儿在外面打工。以前家里的地因为挣钱不多,都包出去给别人种了。这一年来,“银保富”带来了新的致富机会,老冯一家精打细算了一下,决定回乡。

  冯喜周算了一笔账,一个大棚一年两茬收成,全年能卖四五万元,他们家这一年里,实现了良性循环:建大棚———投保———获得贷款———再建大棚。

  扩大再生产后的老冯家,现在一共有7个大棚,全年收入近30万元,除掉成本,家庭收入也相当可观,“比起在外打工的日子,我们现在挣钱更多了,一家人也不用分开了。加上有保险公司做后盾,我现在不再担心受灾了。”冯喜周说着,脸上情不自禁地露出笑容。

  讲起保险,冯喜周很是兴奋:“以前觉得买保险可能会吃亏,现在觉得‘银保富’真好,不仅能给我们的财产提供保障,还能为人身安全提供保障。无论哪方面出了问题,保险公司都担着,不会给家人带来太多负担,我们很放心。”

  谈起村里的事儿,冯喜周兴致很高,他悄悄告诉记者,以前村里的许多小伙子娶媳妇儿不容易着呢,现在,许多姑娘都愿意嫁进村来了。

  点评:如今的陈家沟村,不光是老冯一家,村里现在大批外出打工的人,因为看到村里可喜的变化,纷纷回乡创业,干起了种地的老本行。对他们而言,不再需要远走他乡也能够走向富裕。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