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6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管好用好土地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6月25日是第20个全国“土地日”,今年的主题是“土地与转变发展方式————依法管地、集约用地”。国土资源部和有关专家学者表示,要通过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表示,这其中最深刻的动因源于土地,最强大的支撑来自于土地。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粗放外延型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好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关系。

  他表示,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强化土地供给刚性约束,可以有效抑制建设用地过度扩张,促进形成节约集约用地的“倒逼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这种情况将长期存在。全国耕地中有灌溉设施的水浇地、水田不到一半,水田不到四分之一,全国后备资源可开垦为耕地的越来越少。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工矿用地需求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保持较高水平,人地供需关系紧张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扭转。

  中国土地学会理事长王世元表示,解决发展用地的惟一出路是破解土地资源瓶颈的约束,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走节约集约用地之路。

  2008年10月,《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正式印发,其中明确要求,在规划期内,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同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建设用地保障科学发展的能力。按照《纲要》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全国城镇工矿用地总规模还将增加217万公顷。

  专家表示,要切实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不断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使国土资源管理从数量管理走向数量、质量、生态并重的综合管理,从资源管理走向资源、资产、资本统一的综合管理,从满足需求转向供给和需求双向调节的差别化管理,进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依赖资源消耗拉动走向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拉动。

  王世元表示,目前我国节约集约用地的制度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的提高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是要创新土地政策,充分发挥土地参与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用。要积极研究探索如何运用土地政策引导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优化布局,建立针对不同产业的差别化用地政策,保重点、保民生,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排放、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项目上马,切实保障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用地,促进高技术、高附加值和较强竞争力的先进行业发展壮大,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是要优化规划调控体系,健全节约集约用地的引导机制。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是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的重要抓手,规划的节约集约是最大的节约集约。要积极研究探索如何建立健全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核心的空间规划体系,更新规划理念,加强协调衔接,强化规划对土地供应总量、结构、布局和时序的整体控制,切实发挥规划调控体系对节约集约用地的引导作用。

  三是要完善标准控制和评价考核体系,夯实节约集约用地的约束机制。要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建立起一套严格、完整的建设项目规划设计规范和用地标准,不断完善标准控制体系和评价考核体系,从源头上保障各项建设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四是要健全市场配置体系,构建节约集约用地的利益机制。要从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出发,进一步完善土地市场建设。 

  此外,还应加快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的监管机制,搭建多渠道宣传平台,增强全社会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识。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