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来到烟台,满眼绿缠翠绕的葡萄园、醇香的葡萄酒和热闹的葡萄旅游节给人全新的“烟台印象”。近年来,烟台市立足自身优势产业,从葡萄种植、品牌酿酒、特色旅游等方面入手,做足葡萄文章,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品牌之路。
目前,烟台共有葡萄酒生产企业117家,拥有3个葡萄酒业的中国名牌产品,张裕、中粮长城等5个中国驰名商标。烟台的葡萄种植面积已达1.47万公顷,2009年葡萄产量为34.5万吨,烟台市葡萄酒的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均超过全国葡萄酒制造业的半数份额。其龙头企业张裕公司2008年已升至全球葡萄酒企业产值第七位。
历史文化赋予品牌内涵
通过挖掘烟台葡萄酒的历史、地理等文化资源,举办葡萄酒节等手段,努力树立烟台葡萄酒业的品牌文化形象。
烟台市与葡萄有着不解之缘。“1892年,我国第一家葡萄酒酿造企业————烟台张裕酿酒公司正式创办。此后100多年来,烟台一直走在中国葡萄酒行业的前沿。”在烟台张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利强指着厚厚的画册告诉记者。如今,文化和历史早已成为张裕打造葡萄酒品牌的要素,涵盖“领略大酒窖的建筑传奇”、张裕酒文化博物馆等内容的张裕葡萄酒文化之旅,每天接待游客数百人次。
“与全球葡萄酒业同行相比,烟台的不同之处在于选择了文化作为品牌战略的切入点。通过挖掘烟台葡萄酒的历史、地理等优势,举办葡萄酒节等手段,努力树立烟台葡萄酒业的品牌文化形象。”烟台市委书记孙永春说。
事实上,烟台葡萄酒业的文化战略早已展开。上世纪80年代,烟台就通过获得国际葡萄·葡萄酒局命名的“国际葡萄·葡萄酒城”称号,率先打出亚洲唯一“国际葡萄·葡萄酒城”的品牌。自2007年开始,烟台市先后成功举办了三届国际葡萄酒节,用烟台的葡萄酒文化吸引海内外宾朋,使其成为葡萄酒文化的重要交流平台。
“烟台成功推动国家葡萄酒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以及2002年国家质检总局率先批准对‘烟台葡萄酒’实行原产地保护等一系列举措,标志着烟台葡萄酒名气、身价倍增,其文化档次也获得节节攀升。”孙永春说,如今全国30%的葡萄酒出自烟台,张裕、中粮长城、王朝等中国驰名的葡萄酒品牌的生产基地落户烟台,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葡萄酒品牌企业纷纷投资办厂。
不仅如此,世界一流的地理区位条件,也为烟台葡萄酒注入浓重的紫色文化。“我们与世界著名的法国波尔多、意大利西西里等葡萄产地处于同一纬度,烟台被称为世界第七大葡萄海岸。”烟台市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守生告诉记者,从世界葡萄种植的区域来看,北纬37度是葡萄种植的黄金纬度。烟台葡萄种植的主要区域,正处于北纬37度附近。这里还具有同纬度地区不可多得的海岸优势,完全符合优质海岸葡萄的“3S法则”,即:阳光、沙砾、海洋,发展葡萄酒产业优势得天独厚。
目前,烟台有关部门正努力争取更多的葡萄酒业“城市名片”和“国家名片”,以提升文化软实力。
标准化生产夯实品牌基础
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葡萄栽培技术规程》和《无公害酿酒葡萄》两个地方标准,使葡萄种植、收获、销售等环节都具备标准化操作依据。
5月的烟台蓬莱南王山谷,满眼都是葡萄枝吐出的清脆欲滴、惹人心醉的绿色。在中粮集团南王山谷君顶酒庄的葡萄基地,村民时琳华正在修剪着葡萄枝。
“过去,这片地种庄稼都收不回种子钱,而现在我们增收就全靠这葡萄了,得好好伺候着,不能让它结太多果实,甜度不够会影响收入。”时琳华告诉记者,去年邻村的一户村民种植了158亩葡萄,出产的葡萄糖度达到22度(标准规定为18度),获得奖金3万多元,这让她羡慕不已。
“我们和酒厂签了合同,‘订单农业’对我们的管理技术有严格的要求,马虎不得。只有严格按照标准化管理,葡萄的糖分含量才能有保证,才能卖上个好价钱。”说到“标准化”,时琳华微笑的脸庞忽然严肃起来。
葡萄酒生产,七分靠原料,三分靠工艺。用张裕公司总工程师李记明的话说,好酒是从好葡萄开始的,葡萄酒的质量是“种”出来的。 为不断改善烟台葡萄的品质和品种,烟台市坚持控制产量、提升质量,引导当地农民在葡萄的生产种植过程中走科学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新路。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葡萄栽培技术规程》和《无公害酿酒葡萄》两个地方标准,使葡萄种植、收获、销售等环节都具备标准化的操作依据。
同时,依托上百年的葡萄酒酿造经验和优越的自然优势,烟台市将葡萄种植与葡萄酒业作为重点培育的产业,努力吸引一大批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与科研、葡萄酒配套企业在烟台扎根。这些企业将标准化生产理念融进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将农民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加速了葡萄种植的标准化和集群化发展。
在蓬莱,一条长18公里、总面积2.4万公顷的葡萄长廊已经建成。与此同时,引进新技术、开发新品种的热潮也在广大果农中迅速扩散,仅蓬莱栽培的葡萄品种就达50多个。1999年,烟台中粮在蓬莱建立了葡萄酒生产基地,磕刘二村成为首批基地村,全村200亩地全栽上了酿酒葡萄。农民将地出租给葡萄酒企业,还可参加基地耕作,变成“葡萄车间”里的产业工人,由公司统一提供葡萄种苗、生产物资,统一培训种植技术,并按标准化要求从事生产管理。随着现代管理技术的引入,一户产业工人管理十多亩葡萄园已非难事,年工资收入可达1.5万元。“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如今,烟台已建成葡萄标准化种植基地12万亩。随着葡萄标准化示范区范围的不断扩大,烟台葡萄种植与葡萄酒的发展也具备了产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基础,葡萄酒生产企业能够保证收到高质量的酿酒葡萄。
集约化发展壮大区域品牌
目前,蓬莱市共有60家葡萄酒生产企业获准使用专用标志,该项措施使产区内企业由过去一盘散沙走向紧密合作,共同打造“蓬莱产区”这一区域品牌。
以前,蓬莱的葡萄酒企业曾因各自为战,遭受不小的损失。那时,伴随蓬莱葡萄酒业的快速膨胀,不仅知名企业纷纷进驻,一大批鱼龙混杂的生产商、销售商也应运而生,一时间市场上小品牌林立,竞争也进入白热化。
“这样下去,就会砸了整个蓬莱葡萄酒产业的牌子。我们参照国外产区品牌的成功经验,产区葡萄酒企业组成联盟,对内推行行业自律,对外打造同一个区域品牌。”蓬莱市葡萄与葡萄酒局局长季兴典介绍说。
为维护产区整体品牌和声誉,蓬莱制定出台《蓬莱产区葡萄酒产品管理办法》及《蓬莱产区葡萄酒产品专用标志管理办法》。只有那些在产品质量、企业信誉等方面达标的企业,方可享有专用标识使用权。目前,蓬莱市共有60家葡萄酒生产企业获准使用该标志,使产区内企业由过去一盘散沙走向紧密合作,共同打造“蓬莱产区”这个区域品牌。
蓬莱市还成立葡萄酒业规范管理领导小组,严把行业准入,加大行业整治力度,先后注销不符合要求的生产企业16家。自2006年起,该市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推广抗逆性强的嫁接苗和标准化的种植模式,鼓励引导企业发展自有基地。在基地管理上,完全按照酿酒葡萄国际种植标准进行全面规范建设,积极引进中粮阿海威、意大利VCR等国际知名葡萄苗木公司,每年开发、培育特色新品种达300多个。目前,蓬莱市80%的基地实现了标准化种植,其中5万亩基地获得国家“产品地域保护认证”。在生产技术领域,蓬莱组织成立酿酒师协会,每月组织酿酒师深入各企业,检查企业酿造过程、工艺设备、生产技术等环节,鼓励葡萄酒企业提升档次,提高质量。目前,该市85%企业装备了国际一流生产线,60家葡萄酒企业全部通过国家“QS”质量认证,6种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
联手打造区域品牌,让烟台的果农及葡萄酒生产企业尝到了甜头。穿行在蓬莱206国道两侧,只见漫山遍野的葡萄绵延起伏,风格各异的欧式酒堡频现,令人目不暇接。季兴典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区域品牌成了当地的金字招牌,经销商争相销售蓬莱产区葡萄酒,大多数生产企业手中都握有大把订单,正开足马力生产。去年,全市葡萄酒产量增加25%,产量超过全国的六分之一。大批国内外葡萄酒企业纷纷入驻,仅今年以来,就有香格里拉水镜酒庄、加拿大安博凯仙岛酒庄等投资4亿元以上的葡萄酒庄项目落户。”
“蓬莱的例子只是我们烟台葡萄酒业走集约化发展的缩影。”孙永春介绍说,葡萄与葡萄酒产业是一个关联度极高的产业,既涉及到第一产业,即高效的种植业;也涉及到第二产业,即高附加值的加工业;还涉及到第三产业,即极具发展潜力的葡萄酒文化观光旅游业。因此,发展葡萄相关产业必须注意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正确规划布局。
为此,烟台把发展葡萄酒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举措,加大对葡萄酒产业的扶持力度,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有关部门不断规范烟台葡萄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的使用,全市获准使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志的葡萄酒企业已达12家。如今,“葡萄酒,烟台造”正日益成为这块黄金海岸上的一张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