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每周经济看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6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09个农村供电所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113座35千伏变电站、178条2534公里线路基本实现规范化管理
宁夏:农村电网改造惠及百万农户
本报记者 许 凌
  宁夏电力施工人员正在为农户安装表箱。                                 池长斌摄

导读

  加大对农村电网继续完善改造投资力度,开展大规模农网改造,提升农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是一项惠及万千农户的民心工程。近年来,位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宁夏电力公司累计投入40多亿元,坚持不懈地实施了一二期农网改造工程、“户户通电”工程及农网完善工程,打破了制约宁夏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供电瓶颈,再造了一个全新的宁夏农村电网。

  如今,宁夏山区农村电网实现了从空白到全面建成的历史性巨大跨越,山区实现了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和更高层次的电气化快速发展,10年来宁夏农村用电量年平均增幅近20%。现在,宁夏又展开了农网智能化试点,力争构建起一个网架坚强、网络智能的农网,让农网改造工程真正成为中央放心、农户满意的民心工程。

电力助推经济发展

  宁夏农村用电量已由1998年的4.4亿千瓦时,增长到2009年的21.8亿千瓦时。充足的电力为当地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让农民的土地生出“黄金”,也促进了特色工业的发展

  “农电网下乡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方便。”见到舒友林时,他正在大棚里给黄瓜地喷水。这位原州区中河村有名的致富能手操着浓重的固原当地口音告诉记者,“我们种大棚蔬菜,棚内需要保持一定的温度。我家的大棚春夏两季上午室温需保持在25℃至30℃,下午需保持在20℃至25℃,冬季需保持在25℃至30℃之间,这就需要有充足的电力作保障。”

  “以前,电力不足可让我们吃过苦头。晚上在家,开了电灯就不能看电视,看电视就不能开电灯。那时,这里还经常断电,我眼睁睁看着一大棚黄瓜因为无法控温而‘奄奄一息’了……”舒友林说。提及近两年的电力供应,他眉头舒展,露出了笑容,“这两年好了,供电有保证,我们也敢放开手干活儿!这不,我家的大棚已经从最初的4个增加到现在的10个了!”

  同样在宁夏南部西海固地区,彭阳县白阳镇罗堡村村主任石有德听说我们采访电力供应,马上像来了“电”似的精神。他告诉记者,“全村379户人家,之前只有10个大棚和680个小工棚。但是,自从山村供电稳定后,政府又出台扶持政策,今年村里四分之三的农户都准备动手发展大棚哩!”

  充足的电力供应让农民有了信心,设施农业的发展也让农民的土地生出了“黄金”。在宁夏设施农业规模发展速度最快的永宁县胜利乡采访时,副乡长樊建军说,“如果说1亩蔬菜的收入相当于20亩粮食的收入,那么1亩设施园艺的收入就相当于100亩粮食收入。”他右手指向绿色深处,“你们看,我们乡胜利村现在户户有大棚,家家搞园艺。两年前,这个村曾以占全乡九分之一的人口、五十分之一的土地创造了占全乡五分之二的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收入已达到4600多元,比上一年整整翻了一番。”

  在永宁这样的设施农业大县,农村电网完善和改造为设施农业大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永宁供电局局长刘学明向我们列出了几个数字:“以前全县设施园艺仅有1.65万亩,13591个大棚,我局投入11998万元完成农网改造一二期工程后,全县设施农业发展到4.2万亩,形成“千亩万间设施园区”20个,基本是1亩地一个大棚。”永宁供电局副局长王瑞祥则告诉记者,为了服务设施农业飞速发展,永宁供电局几年来还累计投入了700万元的日常维护费用。

  电力稳定供应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就更为突出。“没有电网的完善改造,就没有公司今天的发展速度。”宁夏中银绒业股份有限公司动力科科长周成告诉我们,“2004年,公司用电能力只有两台变压器500千瓦。2009年底,公司用电负荷就增加到4750千瓦。”采访灵武市供电局,党支部书记周存孝的谈话似乎是对周成回答的一个补充:“由于近几年灵武羊绒工业发展势头迅猛,2007年我局工业售电量为2.5亿千瓦时,2008年为2.7亿千瓦时,2009年增长到2.85亿千瓦时。”目前,在有着“中国精品羊绒产业名城”之称的灵武市,羊绒加工企业从14家几年间发展到43家,羊绒产业分别实现年生产无毛绒、羊绒条、羊绒纱和羊绒衫3000吨、300吨、250吨和100万件,其中无毛绒产量占全区80%、占全国同行业30%以上,羊绒条占意大利市场70%以上。

  “固原地区农电网完善改造的瓶颈问题,就是供电半径必须设计既经济又合理。”采访中,固原市供电局副总工程师王军告诉我们,固原市面积约占宁夏四分之一,93个乡镇的27万人口中,80%是困难人群。“我们这里是全公司投入最大、产出最低的地方。投入大是由于山大沟深,农户居住分散,经常是为一户或几户农家我们就要拉四五公里甚至十几公里的供电线路;其次就是售电服务成本高。西海固地区农家用电低,每月才用几千瓦时、十几千瓦时电。而我们供电所的人员每天骑摩托要往返上百里山路查表、收费,车油费都划不上。”

  宁夏电力公司农电部安全生产处处长贾恩红告诉我们,农网改造工程对社会公共利益贡献巨大。一方面,它改善和提高了农民生产生活,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由于农网改造工程材料及设备费用占总支出的60%至70%,因此它对有色金属业、建材业等相关产业的拉动是巨大的。此外,尽管目前西部农网用电处于起步阶段,然而就宁夏来讲,发展势头非常快,1998年农村用电量为4.4亿千瓦时,2009年已经达到21.8亿千瓦时,增长了近5倍。

创新完善电网功能

  宁夏在全国率先推行建设“省级公司—地区供电局—县供电局—乡镇供电所”4层管理机构,实施了农电管理一体化和农民“一户一表”等“两改一同价”改革,让农民用上了放心电、舒心电

  “我们在国内率先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完善工程的意义,在于体制改革与管理创新!”宁夏电力公司总经理崔吉峰告诉记者,农网建设国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实施了。“那时候的状况可用四个‘没有’来概括,即没有完整地农村电网,没有完善的运行体制,没有健全的管理队伍,没有充足的发展资金。县政府统一管电,将电买下来,再给老百姓供电。因此在农网建设上,大家在生产队领导下,有钱掏钱,有力出力,有物出物。但是,旧管线、简陋电杆不可能架设起真正安全的农电网。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在农网改造方面投入20%的资本金,剩下的由各地自行贷款、自行还贷。”

  “农网改造完善的工程任务艰巨,这就要求我们要以改革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去做事情。”崔吉峰说。

  据了解,在农网改造完善过程中,宁夏电力实施了两项具有示范意义的改革和两项管理方面的创新。

  首先是运行体制改革。宁夏在全国率先推行建设“省级公司—地区供电局—县供电局—乡镇供电所”4层管理机构。其次,宁夏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农电管理一体化和农民“一户一表”等“两改一同价”改革,把过去0.7至2.0元不等的电价,一律调整到0.447元,使农民生活用电实现了与城镇同网同价,结束了农村缺电、断电、限电和电价高的历史,让农民用上了放心电、舒心电,彻底解决了农村电价电费问题。

  在管理创新方面,宁夏电力公司也推行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第一,宁夏电力公司于2005年推行“四项规范”化建设,即农村供电所、农网35千伏变电站、农网35千伏线路和县供电企业规范化工程。经过3年多的建设,四项规范化建设于2008年底全面完成,实现了预定目标,取得了良好效果。宁夏309个农村供电所(营业站)全部实现了“岗位健全、分工明确、职能清晰、职责到位、运转高效”的建设目标,农村供电所基础设施显著改善;24个县级供电局初步达到了“制度健全、组织完整、分工科学、职责到位、管理规范、集中统一”的规范化标准,对外形象明显提升;113座35千伏变电站实现了“设备健康、标准统一、管理规范、环境整洁”规范化管理标准;农网178条2534公里35千伏线路达到了“设备健康、标准统一、管理规范、走廊畅通”的规范化标准,使35千伏输电线路事故和故障保持零记录,设备健康水平上了新台阶。

  第二,为了保证全区农网安全运转和提升优质服务水平,2009年3月初,宁夏电力公司再次率先在西部地区实行创新型管理新措施,即对宁夏农村电网低压接(进)户线进行安全整治。遵循“安全、美观、经济、规范、防盗”十字方针,采用了集束导线沿墙明敷、集束线架空和地埋线敷设等施工模式实施整治。截至2009年底,宁夏电力公司已投资3524.96万元,完成了31.31万户的接(进)户线整治工程。经过接(进)户线整治,农村低压电网布局更加合理,村民用电更加安全,村队景观更加美观,供电可靠性明显提高,赢得了各级政府和农村居民的一致好评。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